English

世纪末的文化氛围

2007-08-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冯欣 我有话说

《世纪末的维也纳》,[美]卡尔・休斯克,李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28.00元

“世纪末”这个词在文化史中并不仅仅指时间而言,它往往与一种彷徨、无奈的文化气氛

联系在一起。这种彷徨氛围和文化上的压抑有关,也和新世纪的临近带来的新的期待有关。19世纪末的彷徨和期待似乎来得格外强烈一些。在伦敦,拉斐尔前派在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对维多利亚道德的反抗,这种反抗在惠斯勒、王尔德等人带有道德挑衅意味的“颓废”行为中和毅然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中达到一个高潮。福楼拜、波德莱尔在巴黎这个艺术之都引起了轩然大波。正如后来的史书所述,这是一个旧与新的临界点。自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西方近代思想传统、艺术传统的内在动力已经耗尽,围绕在它们四周的光华也慢慢演变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桎梏。英伦和法国的艺术家依赖于他们的艺术本能敏感到了这一切,那么在维也纳,这个在地域上更为接近叔本华和尼采的城市,这个曾经的欧洲保守主义堡垒,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卡尔・休斯克的《世纪末的维也纳》把19世纪末的重大思想转折与十分具体的政治文化史细致地联系起来,这种构思有点类似于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他把目光投向那个时期维也纳的文学家、城市规划、思想家以及造型艺术家,他们各自的思想或艺术生涯或者有所交叉重叠,或者永远互不相连,但是那个时期共同的文化政治气氛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使得他们在各自生命经纬里的唏嘘和奋争成为了一组多声部的合唱。

休斯克选择维也纳作为切入点与他的日耳曼血统有关,更与他对二战后在美国的切身的文化感受有关。当时,意识形态对立、冷战形成的压抑政治氛围对于欧美学术和思想领域的兴趣走向造成了相当的影响,休斯克认为19世纪末的维也纳也处于类似的处境下。一度获得主导地位的自由主义政治开始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庸俗文化四处弥漫。那些对于20世纪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不约而同地陷入到深深的绝望之中。

作家施尼茨勒、诗人霍夫曼斯坦尔、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画家克利姆特、柯柯什卡和音乐家勋伯格,以往我们大都从他们各自的领域来单独地考察他们的创造性贡献,休斯克却通过一系列事例告诉我们,他们的那些创造深深地根植于19世纪末奥地利政治和文化氛围之中。休斯克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影响,他尤其关注弗洛伊德本人和其他人的童年经验,并将其和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反抗性的举动联系起来,这种反抗最终在现实的压抑下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复杂状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