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朱家有女初长成

2007-08-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怀让 我有话说

我用了一个日升、日落,太阳在天上走了180个弧度的时间,读完了地球的113个经度,从中国的郑州,读到英国的剑桥。这本《叩开剑桥之门》,是朱巍、王晓琳、朱筱筱他们夫妇、父女、母女的三重唱。

尽管这本书里不乏“方法论”,其教子的实践堪与“孟母教子”和“岳母刺字”相互媲美,其育人的理论敢同《曾

国藩家书》(请注意:在这里曾国藩的人格和父品是泾渭分明的)和《傅雷家书》相提并论,但我还是不想把它看做一本“育儿经”或者“人才教材”,我更看重它的“艺术论”――它把教子成才当作一门艺术,而且父亲、母亲和女儿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以三家不同的身份、用三种不同的手法,像散文那样散乱地、并不是条理地,散漫地、更不是规则地,散步式地、也不是跑步式地,像豫剧中的流水板那样,徐徐道来,娓娓动听,将读者带入一种境界,一种真的、善的和美的境界,“青山满前掩书坐,欲话怀抱无人同。”……

我们先听听“父亲”的浑厚的声音。作为一个高级记者的朱巍,他的“高级”就高级在他的“记”总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书中有一幅“女儿永远都是骑在老爸头上作威作福的小公主”的照片,栩栩如生地道出了他的“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情怀。但文字中屡屡讲到的他带着幼小的女儿到农村、到工厂的采访实践,更让人看到了他的严父的一面。这种“怜”和“严”的对立统一,是生活中的“变脸”,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他带着女儿采访由于污染而带来的水库中10万公斤成鱼暴死的惨剧,刺激着、刺痛着女儿的心灵。这件事对女儿震动很大。从此,“每次饭后遛狗,她必带上报纸,防止小狗把屎拉到地上。”“一次在路上吃罢雪糕,她把雪糕棍在手里攥了一个小时,也不随手往地上扔,直到找到垃圾箱为止。”这种文艺上的“细节描写”,这种哲学上的“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让人感觉到细腻和亲切。唯有细腻,方才可信;唯有亲切,方才可学。作为父亲,他像一位农夫那样在人的田野上躬耕,用“沟通”的犁头、“赏识”的犁头、“感动”的犁头,终于在2004年稻谷飘香的时节,收获到了一个“女儿”的硕大的谷穗。

母亲的声音自然很甜美,很柔润。我首先读到了这张图片,是女儿人生的第一张照片――45天的筱筱,躺在妈妈的怀抱里拼命吮吸着乳汁,好像永远都吃不饱的样子。这个样子,将是筱筱毕生的样子――她的性格注定,她是个永远也“吃不饱”的学习型人物,毕生都将以学习为最大乐趣。母亲的怀抱是人类的、也是世界的襁褓。中国科技大学再大,只要女儿在里边了,它就被母亲的广博的胸怀抱起来了;剑桥大学再远,只要女儿走进去了,它就被母亲的火热的襟抱暖起来了。不必赘述“家庭才艺展示会”上母亲对女儿的由衷赞赏,也不必重复“面对不实的第一”母亲的中肯批评,最能够打动我的,还是放飞女儿时母亲对自己心肝宝贝的理解:“在检票口前,女儿恋恋不舍地搂住我和她老爸的脖子,分别轻吻着我的脸和她老爸的鬓角,只说了声‘爸妈多保重,再见’,便一转身,头也没回快步迈进了检票口,顷刻间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明白,此刻若回头,女儿肯定会忍不住掉下泪来,她更不忍心看到父母难以割舍的样子……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啊!”没有语言,也不需要语言,此时此刻用心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何其感人,何其动心!

从女儿的稚气但大气,大气但毕竟稚气的声音里,我们听到了中国的声音。我们听到了她在剑桥中秋节以月饼发表的思乡的声音,我们听到了她在五月舞会上以晚妆发表的华丽的声音,我们听到了她在灶台前以锅碗杯盘发表的自力更生的声音,我们听到了她在商场里以货比三家发表的艰苦奋斗的声音……当然最动听的还是那声“会叫的孩子有奶吃”――会“叫”,就有好的房子!会“叫”,就有好的学业!这里的“叫”,前者,就是毛泽东讲的“与人奋斗”;后者,则是屈原说的“上下求索”――二者都是中国精神的精髓。

“当举行毕业典礼的礼堂大门缓缓关上的时候,我知道我的人生新起点将从这里开始。”毕业的美好时光,母亲王晓琳和女儿共同拥有。“剑桥之美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梦幻美和古朴美巧妙地融为了一体。看那校园里800年的建筑,700年的学院,陪你感受历史的庄严;还有那女王踩过的石桥、拜伦恋过的花草,陪你感受历史的温存。”为了这种感受,女儿陪母亲在剑河上划船。那次第,剑河的涟漪像一圈一圈的光盘,向母亲播放着女儿在斯处的两岁是怎样长大的。母女的心在剑河上荡漾,无意中碰响了徐志摩的歌唱:“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想彼时彼刻,即将告别剑桥的筱筱,该是这样的“轻轻的我”吧。

《叩开剑桥之门》,朱巍、王晓琳、朱筱筱著,大象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29.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