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
1992年,欧阳自远向“863计划”专家组提出建议,我国应该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在论证过程中,反对的声音倒渐渐激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国际上已经18年没有任何国家探测月球了,美国“阿波罗计划”当年何等威风凛凛,以后也没有了下文,可见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中国为何还要去走别人不走的老路呢?在此同时,国内报纸上有文章称:全世界50年内不会有国家再搞探月。
其二,中国真要进入深空,那就盯住火星探测。火星探测已是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太空计划的热点,在新世纪最能凸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而在月球探测上,美国与俄罗斯已做了不少事情,中国人再做不会做得比他们高明。既然做不过人家,再炒也是一盘冷饭。
其三,国家航天的一块蛋糕就这么大,“神舟号”系列飞船切走了一大块,探月工程再切去一大块,别人还吃什么?欧阳自远有兴趣搞太空探测,可以利用过去已发射的卫星对太阳进行探测,但这探测也只是在绕着地球转的卫星上看太阳,而不是到太阳轨道上去。这口气便有些像正忙着堆方城的大人对身边凑热闹的孩子说:你要玩,自己一边玩去,打游戏机、看电视都成……
其四,不是所有的质疑都会放到桌面上来,没有放到桌面上来的可能在肚皮里翻江倒海更厉害。关于欧阳自远,还有人在背后嘀咕:一个地质专业出身的,手却伸得十万八千里去了天上,这不是哗众取宠,也是好大喜功……
……
日后,欧阳自远经常被邀去社会上做报告,在几所大学的报告中,他都说到:
“一个人一生当中,遇到各种挫折是难免的,我在科学研究当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渴望得到理解、支持……有时候很伤心,眼泪往肚子里流,但我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
他鼓励师生们:“当你面对困难的时候,就要耐心地面对现实,努力去争取。”
大多数两院院士都支持中国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其中不乏功德双馨的巨擘泰斗。
闵桂荣院士是我国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提出了中国要搞月球卫星的建议。
杨嘉墀、王大珩、陈允芳三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光迪,有一次特地请欧阳自远来介绍我国月球探测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方案。当他听说有人认为,最华彩的一幕已在“阿波罗”登月时结束了,中国人再做,也不会有美国人做的高明。既然不可能比别人高明,那何必要去做呢?
徐光迪院士说道:说这种话不符合中国实际,不符合中国发展的思路。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此种逻辑,对国外一切先进的东西都不必学习、借鉴、研制了,那我们今天还在坐牛车、住茅草房。而且,如果中国人不做的话,那就只有买了,可月球能买吗?月球资源、月球环境能进口吗?
1996年,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接受了欧阳自远梯队的第二个报告。
此后,他们提议与设计的我国探月的战略与长远规划,不仅仅要在两院院士层面中进行论证,还要经受国防科工委、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总装备部、航天集团公司、各相关高校等多方面的答辩。
欧阳自远像是春秋时代坐在牛车上游走于各国间的“名嘴”苏秦、张仪,对待不同的对象,他得有一套不同的说辞。对科技人员,得鞭辟入里,言简意赅;对官员们,得通俗晓畅,不厌其烦;对有着利益考量的企业家,须多讲双赢,动之以情……
说辞虽有所不同,但在未来的月球探测中中国人能够做到的,尚不能做到的及以后可能做到的,他总是一五一十,决不夸大与缩小。在这方面,有人说他像个虔诚的牧师。
他并不是个工于言辞的人,这几年里却说了几十年的话。
他本是个喜静不爱动的人,这几年却几近成了重重浓雾里一架找不到着陆点的飞机,来回奔忙于北京、贵阳两地,论证会开得最密集时,他一个星期两三次来回。
他本是个随和的人,眉宇嘴角总给人以一种暖暖的笑意,他不会说拒绝,现在却必须站出来一次次说NO――
不少专家期待将探月工程延伸到自己研究的领域,不少部门极力要把自己研制的仪器纳入探月装置。欧阳自远苦口婆心,一一解释:
有些研究领域目前在月球探测上还派不上用场,比如月球没有南北极,磁场早就消失,没有必要去测定月球的磁场。月球上寸草不生,一毛不拔,决无可能研究生物工程。有些研究领域美国、俄罗斯已经做过,我们比人家晚了40年,得尽量争取有一个更高更快的起点,不可能说别人做过的我们一点不重复,但我们最后的结果必须比别人更全面、更深入,而且在别人还未涉及的一两个领域,我们也要去做。
因此,中国的第一颗月球卫星不会什么都装上,只能配置那些有独创性、或是水平比国外更高的仪器……
欧阳自远总是以一副好心情来说NO,别人听了NO的反应,却有时会使他陷于坏心情。他的助手也是学生邹永廖告诉我,他在这些事情上可承担了不少的“风险”。
2004年2月,科技部主持国家“十一五”中长期发展规划论证,在十六个重大专项工程中,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第一个通过,而且是一次性通过,正式进入了国家“十一五”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用于第一颗月球卫星上天的总经费,既要当前国家经济实力能够承受,不会伤筋动骨,又要使这笔钱投下去,通过卫星上天能推动我国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培养、训练出一支月球探测队伍,从而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二次开发、利用的目的。方案中,欧阳自远匡算一期工程的总经费是14亿元人民币。
在各地做报告解释这14亿元总经费时,欧阳自远常选择另一个数字作为参照物:在北京修建一公里地铁得花7亿元人民币,即用在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钱,只能在北京铺二公里地铁。
此外,他没有多说一句,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自1998年起,欧阳自远带领一批科研人员,开始对我国月球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以及我国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至2000年,欧阳自远梯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首次绕月卫星规划了四个目标:
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其中,月球表面的立体图像,美国曾在1994年做过,但未能覆盖全月球,这次我国做的要精细、全面;
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测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在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14种元素中,美国已做了5种,其余9种是我国第一次做;
探测整个月球表面的土壤层的特征和厚度,这一土壤层里含有大量可控核聚变的原料――氦-3,探测它整个分布的情况,以及各地区资源量的多少,以便今后很可能集中在某一个地区开发,这在国际上目前尚无别国做过;
探测距地球4万到40万公里这么一个范围里空间的环境,对于人类来说,这是通向月球的一个通道,研究这个通道上的空间环境,对于地球的环境、地球今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对月球卫星需配置的探测仪器及各项技术指标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请欧阳自远回忆一下,这十年来他共起草了多少个报告?
他想了想,告诉我:大概有十一二个吧,每个报告总有15万字左右。
2003年底,一份十分厚重但主报告简约明了、附件很多的正式报告送进了中南海。
2004年1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这份报告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代表国家批准了“嫦娥一号”工程的实施,并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绕月探测工程”的要求。
当天下午,欧阳自远就知道了。
当晚,他从家里拿来一瓶茅台酒,请大家去一家餐馆里小酌,栾恩杰也赶来参加。人人高举酒杯,欧阳自远的喉结一上一下地窜动: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今天,我们很……幸运。
《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胡平著,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8月第一版,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