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唤醒证据,科学地唤醒证据

2007-10-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吴锡平 我有话说

耶稣裹尸布是真正的圣物还是中世纪的赝品?拿破仑・波拿巴是被毒死的吗?肯尼迪遇刺案是一个阴谋吗?辛普森为什么能逃脱刑事法律的制裁?……打开这本《证据》,在15个疑窦丛生的法医学案例里穿行,悬疑与解密、逻辑与推理交织其中,使阅读的过程既像一场智力的较量,又像一次真实的追踪和探险。

这是一本

介绍法医学发展过程中富有争议的典型案例的普及读物。这些案件发生的时间从中世纪一直到当代,其中不乏上文提到的那些有着广泛影响的重大案件。人们对这些案件一直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科学结论,其中一些至今仍然未能视为最终结案。这些案件或因时代相隔久远,或因办案人员的粗疏造成了现场破坏,导致诸多证据流散,警方在侦破过程中无法形成有力的证据链,因此也就为公诉方和辩护方提供了诸多角力推论的空间。案件的结果也就随之起起落落,无从定论。

在遵从判例法体系的国家,刑事案件的审理需要能“排除合理怀疑”才能定论,也就是说一起案件中要能排除所有针对犯罪嫌疑人行为的合理怀疑,公诉方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而这其中,出示证据,让证据来说话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证据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同的人可能基于不同的用意,从不同的角度进入来采集和理解证据,由此对案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在司法实践中,要穷尽所有的怀疑很多时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历史上,一些惟利是图的专家背弃了科学家的良心,提供了不符合事实的证言,从而影响了案件的结果,造成了对罪犯的纵容和对无辜者的误判。

本书中的案例一方面展示了科学的发展为案件侦破带来的“柳暗花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一些法医学家固执己见、左右舆论,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一些陪审团成员则不加质疑地接受专家证人所告诉他们的一切――这些无疑影响了人们运用科学手段对案件真相的探知和对凶手的追索,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律天平的“平”和“正”。

1821年,被囚禁在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上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死了,由于尸检报告的模糊不定,使得很多人相信他是被英国关押者谋杀的,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是他是被砷(中国人俗称砒霜)毒死的。一位瑞典牙医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求证,他请人运用当时最先进的中子激活分析法,对自己千辛万苦获得的一根拿破仑的头发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头发中砷的含量是正常含量的13倍。为了增加证据的说服力,他又通过分段分析获得数据,证明拿破仑就是死于过量的砷中毒。根据这一“铁证”,他们推论出一系列拿破仑之死的细节和缘由。但是,作者接着介绍了随着中子激活分析法的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这样的证据是站不住脚的,不仅药物中可能含有这种元素,而且生活环境中的砷也极易进入头发,造成含量“超标”,而且拿破仑临死前的症状中没有一个是砷中毒的典型症状。作者利用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缜密的推理“排除合理怀疑”,推断出拿破仑其实死于医生糟糕的医术,而并非是信者甚众的毒杀。

这个例子带给人的启发是深刻的,科学研究不能仅知其一,不知其二。脱离开全面的观点,那么再尖端先进的科学研究也不能带给我们“科学”的真实。科学唤醒了证据,但证据却需要“科学”地运用,这样我们才能还原事实。一个法医学案例就是一个巨大的悬疑,解开谜团、接近真相的过程既充满了艰辛,也闪现着知性的光芒,因此这也是培养人们探索未知的兴趣和科学精神的生动教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法医学的发展史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这其中人的认知手段不断丰富,视野不断开阔,但只有一样不需要改变,那就是人的理性和良心。只有秉持理性和良心这一原点,怀疑和求证才能在科学之路上找到终点。

《证据: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法医学案例》,[美]科林・埃文斯著,毕小青译,三联书店2007年8月第一版,24.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