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瓷”虽碎高洁犹存

2007-11-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陆建华 我有话说

读完张昌华先生新著《曾经风雅》,那众多前辈文人不同风采的背影让我目不暇接,心潮难平。

全书33篇文章写了38位人物(涉及5对伉俪),他们都是中国现当代史上的名人雅士。除现龄102岁、“仍然风雅”的周有光先生外,其余人物均已作古。惟其如此,我才更感到作者历十年之久写成此书,保留下渐行渐远的卓而

不群的背影,是多么可贵。作者在序言中自述:“尽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往事的‘朱颜’已退,但当年的‘雕栏玉砌应犹在’!我将这些碎了的‘青瓷’重新拼接,试图还原历史底稿上这些雅士的本色。”应该说,这个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

对身处风云变幻大时代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风采作真实、真诚的记录与描绘,一旦抛弃了“左”的观点、立场和偏见,认真地把那些已经碎了的“青瓷”重新拼接、并仔细拂去历史的尘埃以后,我们就会惊奇地从那一个个背影中发现足以辉照后人的光茫。

张昌华的写作态度是认真的甚至是虔诚的。书中对人们熟悉或比较熟悉的名人往事,作者总是努力坚持他人已写我不写或少写的原则,常以“毋庸赘述”一笔带过,或另寻新角度,如写顾颉刚,系“就他生平与师友间的恩怨是非梳理成文”;或抓住别人语焉不详甚至扑朔迷离之处“饶舌一番”,意在弄清事实真伪。

求“真”不求“全”,作者以经过严格考证的史实为基础,用平实的语言写知识分子的苍茫心史,选生动的细节力求一以当十地显示人物精神风貌。正因为选材用心、认真和仔细,所以,即使已有多人写过的梅贻琦、张中行等,今再从《曾经风雅》中读之,仍会有新的发现,依旧兴味盎然。

作者把赤子之心和率真之情定为人物“风雅”的核心。作者努力写出这等“风雅”,不止是试图为这些名人雅士在历史上留下供后人瞻望的不朽塑像,更是希望此等“风雅”不能成为广陵散式的传奇,期待体现在这些名人雅士身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薪火相传。

读《曾经风雅》,我们在为那些名人雅士的高风亮节感动的同时,不时会有一种文化的沉痛在心中隐约起伏,特别是写陈寅恪、吴宓、张中行、施蛰存等篇,其味悲壮苍凉,其情难以尽述。他们不改初衷,表里如一,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仍钟情于自己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张昌华先生是一位资深编辑,也是一位潜心于现当代文化史资料收集整理的有心人。因为编辑工作之便,他就有了零距离接近许多名人的机会,获得他人不易得到的直观印象和珍贵资料,在写作时不仅如鱼得水,且有“独家新闻”之优;因为对史料的潜心收集和整理,这就使他的文章有了严谨,经得住推敲,使这些写中国现当代史上名人的作品具备了可堪征信的史料价值和信史品格。

《曾经风雅》堪称是一本厚重可读之书,让我们得以重温已渐行渐远的众多名人雅士的风采,得以有机会仰观如此绚丽多彩的历史天空。

《曾经风雅》,张昌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27.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