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这一生》是总后组织作家为我军后勤战线有突击贡献知识分子立传工程中很重要的书。它的价值在于,作者把一个爱国的优秀军人知识分子汪良能的一生,完整展现给了读者。汪良能的一生紧紧地同国家命运、军队建设、科学发展连在一起。汪教授在他从事的事业中,真实折射出了高尚的医德。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能感受
我曾经采访过汪良能教授,所以看这部报告文学格外亲切。汪教授是在祖国有难的时候回国报效祖国的。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威胁我国安全,汪良能要回国。面对美方的刁难,汪良能不改爱国之心,“国家有难,理应回去报效才是”。《大西洋城报》的美国记者报道了汪良能回国受阻的事,痛斥美国官方的不人道主义,激起美国友好人士的气愤。汪良能的妻子凌发智大胆地给周总理写信,请求中央政府给予关注和帮助。汪良能是在一张白纸上起步创建整形烧伤外科的。不仅在四医大是白手起家,是第一家,在西北地区也是第一家。他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创奇迹,干出了一番宏大的事业。他那本有着巨大学术价值的著作《整形外科在烧伤畸形防治中的应用》,成为整形烧伤界的传世之作;他的“烧伤治疗研究”课题一举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当时四医大唯一最高奖项;他编著的《整形外科学》在他去世那年出版,学术界这样评价他和这部著作:“汪良能编著的《整形外科学》,在整形外科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整形外科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并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医学遗产。他作为中国近代整形外科奠基人而载入史册”。汪良能在他的座椅上与世长辞,走完了他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惦记着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教授和院士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一切往往受到太多的人关注。可是他们也是普通人,有儿女情长的真挚情和平常心。这部报告文学除了用相当多的笔墨写了汪良能在医学科研事业上的奋斗和创新,还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他生活的另一面,他的爱情、儿女情、战友情、师生情。在写到汪良能冲破美方阻拦力争回国的行为时,把他对新婚妻子的牵挂也作为回国的一种动力,这很真实可信,使这个人物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读者面前。
说起来,我和该书作者钟法权相识已经有十五六年了。最初当然是通过读他的作品认识他的,印象比较深的是读了他寄来的一篇小说《红狐狸》,这是一篇题材和写法都有点非同一般的出自青年之手的作品。终年读惯了那些写军旅题材的单调作品,偶尔读到以红狐狸象征姑娘、寓意爱情的小说,虚幻加现实,又是写军人生活,很是新鲜,很有创意。我把它发表在《后勤文艺》上,从此,记住了钟法权的名字。他一开始走上文学道路就是一个敢创新的作者,这些年一直生活在军队的最基层,写广大官兵的苦乐,不断地在“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开掘,深挖,提炼美,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我从来都主张作家要有自己脚下的“三分地”,这“三分地”就是作家的根,只有落根,才有出土的苗,才能开花结果。这是符合文学来源于生活的特质。可喜的是,法权就是这么做的。
《那一年,这一生:汪良能传》,钟法权著,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