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思想家布罗姆的《美国精神的封闭》是一部思辨性极强的学术著作,1987年在美国出版时即成为畅销书,在学术界和知识界都曾引发争论。这本书中究竟有哪些惊世骇俗的内容,以至于令美国人众说纷纭?为解开这个秘密,我翻开此书,一页页地读下去,把自己化妆成布罗姆,跟着这位美国人的感觉往前走。
《美国
因此,卷二自然要谈论“虚无主义,美国的风格”。在这一卷里,布罗姆大谈民主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尼采、卢梭、马基雅维利、康德等西方思想家的得失,试图指出美国危机的病根。
在全书的最后一卷,布罗姆一层层地揭去理论和思想的包装纸,露出他的真实目地――为美国人抓一副汤药,让美国人走出信仰危机。
布罗姆的汤药是让大学生“专注于哲学、神学、文学经典”,即“阅读‘巨著’”。他认为,通识教育的危机构成了美国文明的危机,阅读经典巨著是“唯一严肃的解决方案”,可以让大学生懂得“运用理性去寻找善的美德”,让美国的教育体制完成“它所要达成的道德目标”。
至此,布罗姆的“包袱”已经彻底抖开,《美国精神的封闭》的中国读者可以合上此书,好好想一想,它能给我们的教育理念带来什么启示,尽管书中的“一脸愠怒”和“咄咄逼人”(引自索尔・贝娄的序文)都是冲着美国人去的。
我们的大学也在推行通识教育。为扩大教化效果,大学甚至派出若干学术明星让他们在五彩的画匣子里面宣讲文化典籍。假如把大学的通识教育称为“小乘”,那些学术明星的电视表演则可以称为“大乘”。不过,假如学生们不乐意阅读文化典籍的原文,不管采用“小乘”还是“大乘”都难以让他们修炼成佛。那么,要怎样才可以修成正果呢?
沈从文的经历可以为我们带来启示。来到北京之前,沈从文没有受到多少教育。他去报考燕京大学,人家把他的报名费退回去,不愿意接收这样的差生。后来,沈从文却成为大学教授和中国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从1949年起,沈从文走进中国历史博物馆,投入陌生领域,却能创作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样厚重的学术著作。
其实,兴趣和勤奋才是关键。假如对文学和文物研究毫无兴趣,沈从文绝不能在两个领域都取得不凡的成绩。因此,所谓的通识教育似乎应该从小做起,从心做起。对于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而言,《论语》和《庄子》等在中学时代就应该成为他们的挚友。在大学里接受突击式的通识教育已经太晚,结果只能变成“样样通样样松”的废材。
布罗姆曾经多次提到《理想国》中关于洞穴的比喻,认为教育可以把人带出黑暗的洞穴,走向理性之光。但通识教育是一个大问题,怎样选择经典,怎样培养信念,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而且,通往理性之光的道路绝非一条。从这个角度而言,《美国精神的封闭》的最大价值在于提出和思考问题,而不在于解决问题。
《美国精神的封闭》,[美]艾伦・布罗姆著,战旭英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