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家呼吁重视当代文学和农村题材

2007-12-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鲁大智 我有话说

本报讯 文学史写作的创新和突破在新世纪正在出现重要的契机,这是众多专家学者在12月19日“文学史写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共识。

与会专家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格局的多元化,这种文学史观面临着多种文化思潮与不同阐释评价体系的挑战。面对重写

文学史,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为民族民间文学写史,为中华各民族共同体的文学写史,为中国文化的总体精神写史的要求,文学史写作的创新和突破在新世纪正在出现重要的契机。

中国的文学史写作始于20世纪初期,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已有1600部文学史类的书问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建所50多年来,曾出版过《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文学通史》、《中国文学史学史》,以及《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等专门体裁的文学和文学理论类史学著作,这些著作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国际汉学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大量文学史学理论的新成果、新思路和新方法,国内学术界也在文学史方法论和叙述形态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探索。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应该充分考虑中国的民族特色,考虑到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要尊重历史,从实际出发,构建用材料和事实说话的文学史。同时,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应对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予以充分的重视。此外,文学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也得到与会者的关注。

评论家白烨认为,当前文坛存在两个轻视:一是轻视理论批评,二是轻视史料文献。文学史中有很多重要人物、事件,但是史料功夫下得不够,对史料没有一手整理研究,只运用现成的,对于史料内容并不了解,只浮于表面。对作品的选择缺乏一种历史观或历史线索的选择和定位。“缺少整体的历史观,很多作家作品在定位上就不突出,特点和价值就不会被全面地认识。文学史著作大多偏重对作品的分析概括和描述,实际上并不能体现整体文学风貌。只有将批评、关于运动与实践等所有这些加起来,才能看出整个作品的价值。”

当代文学史对当下文学的阐释是必要的。对文学史上的有关内容,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表达了他的困惑:“当代作家和现代文学的传承是怎样建立的?我们以各种方式谈到现代文学的影响,他们在某种暧昧的态度中却拒绝和逃避和现代作家构成某种关系。”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中,最被认同,被认为最有成就的文学领域是农村题材作品。但文学史中没有农村题材这一提法,只有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如何演变成农村题材的?所有文学史的写作中对此没有回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