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北大教授与〈新青年〉》作者张耀杰的说法,《新青年》杂志产生全国性影响并且正式开启意义深远的新文化运动,是4卷1号于1918年1月“复活”为由北大教授轮流编辑的同人刊物之后的事情。
“五四”运动前后的周作人,由于加盟《新青年》同人团队以及提倡“新村运动”而名噪一时。在美国亲身体验并且直接
胡适的批评意见揭示了他与周作人及其他《新青年》同人在路径选择上的原则性区别。在寻找不到既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制度性出路的情况下,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很快走上了远离政治斗争的较为纯粹的学术道路。李大钊、高一涵等人所选择的是积极介入社会斗争的政治道路。胡适、陶孟和、傅斯年等人选择的则是既批评、监督政治却又不直接参与实际政治的另一条道路。单就周作人来说,正是“新村运动”的路径迷失直接导致他意志消沉,以至于在1937年之后的抗日战争中半推半就地投靠了日本侵略者。
该书中的各个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作者在书中重点阐述了在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陶孟和等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兼容并包、和谐宽容的人文精神;以及在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人身上表现出的“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的强悍态度。《新青年》影响深远,而杂志背后的那些人与事亦颇具意味,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路线图》,张耀杰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