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家“签约”就能下“硬蛋”?

2008-01-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云南省大理州 杨泽文 我有话说

众所周知,文学界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专业作家终身制,写与不写,写多写少,写好写坏,待遇没有多大差别,久而久之,许多作家丧失了创作热情和缺少竞争意识。于是,作为针对专业作家体制的一项改革措施,“作家签约制”应运而生了,就连一度等待观望的陕西省也终于在2007年底告别了“专业作家制”,从2008年开始实行“

作家签约制”。

有着“文学大省”和“文坛重镇”之称的陕西省,首批享受“签约”的作家只有14位,据说是在300多名的中青年作家当中,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确定的。对此,新成立的陕西文学院副院长王维打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就是要把脸憋得通红的鸡逮进来,让它给我们下一个蛋,一个硬蛋。”

“作家签约制”实行后,签约作家肯定会勤奋写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到底是面对广大读者而努力写作,还是单纯为了完成“选题”而勤奋写作,也就不大好说了。至少在笔者所结识的签约作家中就存在有这样的现象:为了完成协议书上所签订的在全国某几家文学期刊发表几个中篇和短篇,或是在某几家有名出版社推出一两部作品,便不得不将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同各种编辑联系沟通乃至频繁接触。结果呢,最终创作协议书上该完成的创作项目也完成了,创作经费和创作补贴也拿了,但其发表或出版的作品却并没有在读者中引起注意和反响。而这样只为完成“创作项目”而写作的作家,恐怕在“签约作家”中为数不少吧。这算不算是签约作家的一种写作尴尬?

无可疑问,评判一部文学作品的优劣,具有最大发言权的永远是广大读者,只有真正面向广大读者的写作才是最有希望的写作。倘若“作家签约制”只是以契约形式,让“卖方”(签约作家)的产品尽力符合“买方”(作协与文学院)的要求,那么即便签约作家能下出些所谓的“硬蛋”,广大读者也不一定认可,更何况许多签约作家在短时间内下出的极有可能是“鸟蛋”而非“鸡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