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强
周维强,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教师周刊主编、教育信息报副主编、副编审。曾在《中国图书评论》、《博览群书》、《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
读书报:记得您以前说过,书评和书评报刊有购书指南、文化批评和知识论战三大功能,能否给我们具体解释一下?
周维强:这个话不是我“发明”的,是前人对报刊书评功能的一个基本认识。“购书指南”指的是书评的传播作用,书评对阅读潮流所起的一个引导作用。而所谓“文化批评”,因为图书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主要的载体,书评需要对书本身做出鉴别进而进行评论,也即是“文化批评”的一部分。“知识论战”是更高层次的意义,更偏重学术类图书和书评。也就是说,图书本身的学术性拥有思考探讨的无限空间,而带有“知识论战”功能的此类图书的书评,除了是一篇书评外,更有可能是一篇专业的学术论文。例如大家都知道的钱锺书先生的《读〈拉奥孔〉》。
读书报:但是作为书评,似乎现在最大的功能是在推介图书,也即是您所说的“购书指南”这一方面,向读者推荐图书,尤其是最新出版的图书。
周维强:的确,我们现在的很多书评最主要的都在起着推介的作用。一本书是好是坏,好在哪里,不足又在什么地方,甚至推荐读者购买,这些在刚出版的新书上体现尤为明显。这个时候,书评已经在起着“广告宣传”的作用了。
读书报:书评还有“文化批评”的功能。作为一个书评家,向读者推介好的图书自然无可非议,但是不是所有进入市场的书都有高的质量,对于那些质量不尽如人意甚至根本不值得出版的图书,书评家是否有义务去撰文批判呢?
周维强:这可分两种情况。有一类书是如你所说,根本不值得出版的,对这类书,书评家写或不写书评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不会因为书评家不批评它就会被公众认为是值得读的好书。
另一类书是虽然有错误,但是错得有价值,通过对这些错误的探讨,书评家乃至公众能够从中得到乐趣或者受到一些启发。这类书仍然可以通过书评来发表书评家的看法,但是到底写不写,不同的书评家也有不同的取舍,这可能跟书评家的个人趣味有更多的关系。有的书评家有强烈的公共道义感,有的书评家喜欢探讨过程中所得到的乐趣,他们可能会去关注这类书籍并撰写书评。
读书报:这样看来,您似乎认为,书评家写作书评更多的应该是个人行为而不是社会职能?
周维强:我以前和现在都这样以为,书评家不该是文化霸主。书评家是“社会文化场”里面的对话和交流的一个参与者。当然,由于他是受过专业的训练的,还有很好的趣味,他在对话过程中会有比较多的发言机会和比较大的发言权,离“道”也可能会更近一些。但他不是霸主。
就像之前我们说的书评家是否有义务去批判有些图书,其实读者有他们自己的鉴别力,不会完全跟着书评转,书评说这本书好他们就买,书评说这本书不好他们就不买,并不是这样简单的。书评家不是上帝,非要把自己放在“匡扶正义”的崇高位置,高高地俯视众生。即使是书评家认为的某本图书的失误之处,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有可能是书评家自身的认知和知识的盲点所致。而在文化交流的场所中,人人都有发言权,书评家更多地只是在发表自己的观点,作为读者同样也可以有自己的立场。即使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读者,他们与书评家的交流也是双向的。社会文化的交流不应该是非得谁征服谁。同样的,书评家也好,读者也好,恐怕没有人可以有“定于一尊”的绝对的权力。
读书报:如果按照您的这种观点,是否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有些读者认为他们看了书评后购买的书并没有书评所写的那样好?
周维强:我不认为这是书评本身的问题。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书评家不是文化霸主,而我们也要始终相信读者的鉴别力。真正爱书的人,爱读书的人,自然会对图书本身产生他们自己的感受。
读书报:其实现在民间的书评家也很多,他们更多地是把书评发表在网站上而不是专业的报刊上。这样的书评家可以抛除您“有偿广告”的问题,但是奇怪的是,很多书评比图书本身似乎更受到欢迎,他们的拥趸者会说,“书评写得比书还要好”。您认为这样的书评是成功的书评还是说逾越了书评本身的功能呢?
周维强:这点我需要有具体的实例才能判断。举个例子吧。李健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大公报》等报刊上写的许多书评非常漂亮。他会批评某本图书,而图书作者看到了又不同意,又写文反驳。这样往返之间的探讨累积下来,也成为传世的美文了。
书评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可以写得好,也可能写得不好。有些书评家思维水平很高,又有很好的趣味和鉴赏力,他的文章也写得漂亮,他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读图书,有能力写出很好的书评,而且这时的书评往往不仅仅是书评,它本身也成为一篇美文或是一篇学术论文。前面提到的钱锺书先生的《读〈拉奥孔〉》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是这样的书评,怎么不能说是成功的书评呢?
读书报:看来,不管是怎样的情况,书评的好坏都与书评家密不可分。
周维强:是,书评家不应该是文化霸主。书评家还该有虚静、空明的胸怀。这也是我过去和现在都这样认为的。不管是怎样的图书,不仅仅要看到书的坏处,更要看到好处。如果一本图书,书评家只看到坏处,那他可能是不合格的书评家,那本书他算是白看了,他没有能够从阅读中吸收到养料。而在我们这个口水横飞、酷评四起的年头,在我们这个有了批评的本能和批评的冲动就自以为也就有了批评的水准和批评的能力的年头,可能还得更多地强调一下“理解的阅读”和“醇厚的书评”,尊重专业的修养,尊重好的趣味,尊重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