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是学林,还是史林?

2008-02-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广州暨南大学 韩健 我有话说

《南方都市报》的副刊《阅读周刊》是我近段时间每期必看的一份读物,其中胡文辉先生的《现代学林点将录》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专栏,每期一点文字,一首小诗,把一个著名学人的生平思想简明扼要的介绍出来,这对我们这些年轻的文史爱好者来说,不失为轻松简洁的学术指引和读书指南。

但看得久了,问题和思

考也不免涌上心头。综观胡先生笔下的这些“将领”,其学术领域基本都在历史学的范畴之内,即使偶有旁涉,也脱不出“史”字,或为哲学史(冯友兰)、或为政治思想史(萧公权),或为历史文献(杨树达)。胡先生自己也承认他所点评将领都是以“中学”为本位的文史学人。那么既然如此,称此点将录为“学林点将录”是否合适呢?

学林,顾名思义应为学术之林,学术界之意。其来源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无从查考。但其范围,按照现代人的标准应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不过由于两种科学隔膜很深,社会科学学者自不能擅自点评人家的将领,那么姑且将其甩掉也不为过。但如果再将范围缩窄,似乎有失学林之意了。

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经过中西交融,中国学术界名家如云,真可谓群星灿烂,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诸如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中开了风气,其影响之深远,可谓至今未衰。也让今天的学者每每艳羡,赞叹不已。如此丰富多彩的现代学林,胡先生却把它做成了历史学一枝独秀,而斥其他学科为“仅能处于仰人鼻息的转介地位,终难有原始的、系统的理论创见”,这未免有失于客观,有损于其他学人。笔者认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其起源虽分中西,但只要能中西会通,中国化、本土化,能为中国的现代转型作出贡献,并对后世产生影响,这样的学术、这样学术中的学人就应该在现代学林中屹立,成为点将台上的一员。胡先生将其抹杀,未免狭隘了。

当然,一个人的研究范围、阅读量是有限的,我们不能苛求一位文人能兼通所有科学。那么既然不能博通,为何不去专精呢?学林太大,为何不称作“史林”?以近代中国如此昌盛的史学,从中挑上一百单八个“将领”又有何难,或许胡先生比我更清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