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过寂寥小径的人

2008-02-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邹海仑 我有话说

2008年新年伊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就为我们奉献出厚墩墩的一套10本“蓝调文丛”,文丛收有李文俊、柳鸣九、叶廷芳、吴岳添、陈喜儒、陈众议、陆建德、刘文飞、高兴、黑马等10人最新的散文集,每人一本。看了

这个名单,熟悉中国外国文学界情况的朋友不由得感叹:好一个豪华阵容!真可谓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界的一时之俊彦。在丛书的“出版说明”里,编者周晓苹、仝保民二先生简洁说道:“之所以命名为‘蓝调’,是因为丛书的写作风格与蓝调音乐的率性发挥颇有相似之处。”我以为这段评语一言中的,无须赘言。

我是从仝保民先生手里偶然得到其中的三本的,因为李文俊先生是我的老师,而我一向喜欢他那朴实无华而又充满幽默与智慧的文风,所以拿到书后先从《行人寥落的小径》读起。当晚就半倚着枕头,就着卧室的小灯,作夜半之读。这种阅读绝对是一种享受。

这个集子共收有李文俊先生近些年来写的散文73篇,分为7个小辑,如果从内容上作简单归纳,不难发现这部集子里的散文主要是3个主题:一,记述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事外国文学工作所接触过的人与事,这部分内容包括在第1、2、7小辑中;二,记述作者几十年来涉猎的一些外国作家、作品中的或有趣或发人深思的话题,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在第3、4、5小辑中;三,记述作者几乎是穷一生精力所从事的翻译、介绍美国一代文豪福克纳的事业,这部分内容集中在第6小辑“行人寥落的小径”当中。

我非常喜欢第一方面的内容,因为以李文俊先生的广阔交游与阅历,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几乎就是一部新中国外国文学译介事业的小史。也许不够全面,但是从茅盾、冯至、卞之琳、萧乾,到冰心、艾青、傅雷、王佐良、梅绍武……这些人物都不是作为抽象的姓名而存在,而是作为活灵活现的人物走到我们面前来的。我读到这些感到很亲切,因为我作为《世界文学》编辑部的一个后来者,也曾经有机会接触过这些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中的某些人,而文俊先生的生花妙笔拓宽和丰富了我对这些人物的认识,也使我回忆起许多最值得记忆的宝贵时刻。特别是书中收入的一些照片,还留有《世界文学》编辑部50年代一些老同志的形象,比如曹靖华、邹荻帆、陈敬容、庄寿慈、朱海观、李芒等先生……他们于今都已经作古,但他们的精神到今天仍鞭策着我们,使我倍加感到我们肩上责任的重大与光荣。

而给我以最深刻印象和启发的却是这本书的第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行人寥落的小径”这个小辑所涉及的内容――文俊先生自己怎么走上翻译介绍福克纳这条路的,以及他直到今天仍然在以怎样的姿态在每一天里走着这条路。有人说过:“翻译是孤独的道路”。搞过翻译的人大抵是认同这种多少有些悲壮却十分中肯的说法的。而翻译福克纳呢?更是一条孤独又孤独,甚至是三倍的孤独的道路。它不仅要求像翻译其他作品那样,远离尘嚣,沉下心来,面对青灯黄卷,孜孜??,辛苦经年,才得一书。而且要面对翻译福克纳独有的三难:一个是超长句型的断句、理解之难;一个是众多美国南方俚语的词汇之难;第三是内容沉郁思想艰深之难。而李文俊先生是克服了这三“难”、一“孤独”走过来的。

在书中他讲到了自己怎样走上这条路的经历。其实,最初搞翻译时,他也几乎是遇到什么搞什么,没有什么定向的。像高尔基所说:人生的初期,好像在大海上行船,朝哪个方向都可以,因为前面的生命几乎是无限的。而到了中年时代,就要掌握好自己人生的舵把了,因为这时你已经好像在一条并不宽阔的河道里行船,任意的行船会使你很快在漩涡中沉没。粉碎四人帮后的70年代末,那时的文俊先生已是人到中年。一个出版社因为文俊先生以往的翻译成就,特约他翻译当时在中国读书界已经颇有盛名的海明威的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双方已经经过试译阶段,签订了合同,而且文俊先生已经动笔翻译了相当的篇章。本来事情继续下去,书籍翻译完成、出版,几个月后,译者今后的人生道路也可能就此铺开,会成为一个海明威翻译、研究专家。以文俊先生的功力与勤奋,做到这一点是不难的。但是这时候却来了一个造化弄人。原来,当时担任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原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有一个学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在逆境中翻译了《丧钟为谁而鸣》,此时听说出版社要出此书,就写信求周扬出面,要求出版社出他的译本。但是文俊先生知道了那人的遭遇,毅然把机会让给了那个人,自己另起炉灶,走上了翻译福克纳――这条历来被翻译界看成是“最难的小路”的路。文俊先生有一句名言,就是“不去凑热闹”。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你走人人都能走的路,那么你的路早晚会被别人复制。而真正艰难的人生之路,才是不会被别人复制的。“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以画竹闻名,他就是给自己下硬任务,啃硬骨头,他在《潇湘风竹图》上题写到“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李文俊先生也是如此,他在中年埋头走上一条“行人寥落的小径”,结果经过几十个年头,在自己的暮年,终于攀上了视野开阔的顶点。“石上坐三年,石头也坐暖”,李文俊先生在福克纳这块石头上坐的,岂止是三年,是十个三年。在这三十年里,他在孤独寂寥中找到了自己工作的节奏,那就是“不紧不慢,每日干几个小时”,他更在这种苦干中找到了幸福感,他在《搬家》中说,这种状态“南面王”不易也,连封王拜爵也不换,金不换。他今天是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名字已和福克纳联系在了一起。不是每一个走寥落小径的人都是能够达到顶点的。比如梅绍武先生,也很勤奋,很有才华。从一次吃饭时的聊天中我得知,30年前,他几乎和文俊先生同时起步,选定了特罗洛普作自己的终身事业,但是他的努力没有得到社会的相应承认,虽然他作为一个杰出翻译家已经载入史册。

“蓝调文丛”其他图书:《我所见到的法兰西文学大师》,柳鸣九著;《不圆的珍珠》,叶廷芳著;《塞纳河畔的文学景观》,吴岳添著;《樱花点缀的记忆》,陈喜儒著;《堂吉诃德的长矛》,陈众议著;《潜行乌贼》,陆建德著;《别样的风景》,刘文飞著;《布拉格,那蓝雨中的石子路》,高兴著;《写在水上的诺贝尔》,黑马著

  《行人寥落的小径》,李文俊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21.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