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常常要把爱情与青春放在一起诉说,那是由于爱情成功点缀了青春最浪漫动人的节日,致使我们的记忆注定一生都要情不自禁地在此流连。尤其是在荒寒孤寂的岁月,青春时代的爱情往往就成为了我们唯一曾经绚烂繁华的历史见证。然而,假设爱情与青春只是提供给了我们这些,仅止于让我们在有关幸福的回忆中颤栗唏
如果说青春是人生的一个起点,更多的因素则应归结为爱情使我们初次同命运相逢:为什么我竟会因为一个自己还一无所知的人蓦然迷失了自我?为什么我会毫无理由地情愿为这样一个人献出自己?我们知道,我们之所以爱我们的父母,那是因为有血脉相连,有他们养育我们的含辛茹苦。基于相同的理由,我们的父母也一样无法不爱我们。但是我们深深爱着的那个陌生人,却不能够给我们这样的理由。仿佛,是苍天要我们彼此相爱,是大地要我们相互依守。这时,和强烈的爱情一起席卷而来的深刻疑惑,开始让我们感受到宿命的力量。从此,我们将要与一个毫无干系的人共同分担命运的重负了;人生的里程也随着我们的相关思索由此展开。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真正讲述的并不是一个青春无处安放的故事,事实上,在小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青春在爱情中的安放。问题是作者之所以要给自己精心编织的情感故事如此命名,我想那是由于作者在这一次次的情感纠葛中洞见到了爱情与青春的矛盾。恰是因为爱情的来临,青春变得无法安放了。不过这并不奇怪,和青春相伴的向来就是冲动与无知。我们既可以义无反顾地爱上一个人,亦可以义无反顾地抛弃一个人。我们不懂得珍惜,也不懂得伤害。我们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之中把爱情挥霍成了青春的某种代价。在小说中的一个个人物身上,我们目睹到的青春期的爱情实际上是一个寻找的过程,那是通过寻找对方实现的对于自我的寻找。由于经验的匮乏,由于耐心的不足,由于勇气的缺失,总之是由于青春太多的局限,这一寻找的过程势必处处是戏剧性的磕磕绊绊。有时寻找了很久,我们仍然一无所获;有时寻找到的,最后却被我们确认为误会;有时同我们擦肩而过的,原来就是我们终生要寻找的目标。正是因为这样,青春期的爱情常常是一连串美丽的错误。
主人公李然所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应该说他算是一个幸运的人,几乎没有经历多长时间爱的寂寞,并且在几次寻找之后,便邂逅了自己真正所爱的人。然而可惜的是,李然却偏偏未能把握住这种幸运。此种令人遗憾的结局印证了既往的爱情压根就没有使李然成熟起来,从另一个角度说,亦证明了寻找对方似乎要比寻找自己更为不易。尽管李然找到了周蒙,但由于没有找到自己,所以最终也只能将其失去。李然冲动依旧,任性依旧,在同对方的相处中更多考虑的只是他自己。他没有耐心,所以无法等待周蒙跟随他们的爱情一道成熟。爱情虽不拒斥欲望,但完全可以独立于欲望。欲望可以使爱情升华,更可以使爱情堕落。而李然在自己的爱情中在乎的却是过多的欲望,那么,欲望的放纵还有多少可能使其反思责任的必要?欲望能够给予李然以勇气,却不能像纯粹的爱情那样赐予李然以耐心;因此,这就导致了李然的多次爱情不等成熟便要夭折。
因为缺少了责任的约束,李然只能是孩子气的;放弃心爱的周蒙,转向不爱的杜小彬,岂不就是一种孩子气的作为?无论对于周蒙、杜小彬,或是对于他自己,这都必然是一种伤害。爱只能为了爱而放弃,也只能为了爱而承诺。李然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会一再做出错误的抉择。当然,周蒙也不是没有过错,她的娇气令她根本没有能力为自己的爱情负责。爱是属于强者的主动关怀,从这一意义上说来,脆弱的周蒙也实在难以将爱情担当起来。她同潘多的结合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迁就使然。不过,面对在女性面前一直显现得十分强大的李然,我们又有什么好苛求周蒙的理由?
当然,小说的重要意义并不止于向我们昭示出了当代中国青年爱情观念的幼稚与盲目,它实际上也暗含了有待我们继续去深入追究的一个历史问题:即是何种因素促成了这一代人可悲的情感生活现状?在周蒙与母亲的关系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从阶级斗争年代走过来的父母一辈,对于爱的教育的陌生,致使其根本无力胜任儿女一辈爱的启蒙。由于他们首先懂得的是恨,而不是爱,这便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爱情视为自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故此,在面临爱情的抉择时,他们轻而易举地就依从了国家的意志。而当他们一旦由集体主义的梦幻中清醒过来的时候,又往往因个人意志的强烈补偿冲动,把爱情看做了过于自私的东西。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走向,他们教儿女们看到的爱情始终不是源自于自我身心的真诚献出,仅仅是如何将爱情变成对于自己的庇护。
分分合合,离离聚聚,暴露出的是青春的赤裸与肤浅。真诚和谎言,狂喜和悲伤,呈示着的是年轻的贪婪与草率。我本不指望在这种沉迷于彼此俊美面相的爱情里看到一种深刻的两性交往,但在掩卷之时,发现主人公们依然没能悟出爱情的辩证真谛,多少还是令我有些失望的。不过,这也恰恰道出了爱是艰难的这一真谛吧。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吕挽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