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自古以来被看做是有文化的人,文明的人,也就是脱离了野蛮、蒙昧的人。古人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维持国家命脉的四根支柱性纲领,而“行己有耻”对读书人来说最为要紧。“行己有耻”源于《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这就把自己
读书人的耻感,往往突出地表现在对自我的认知上。虚心和谦逊是美德,而自我膨胀、自我吹嘘,不知天高地厚,则是可耻的。如果是一个写毛笔字的人,并无书法根基,写的丑字令人可怜同情,却要硬说自己独成一体,超越古今,这就让人耻笑了。有些宏大的抱负、向往,想一想是可以的,脚踏实地地努力就行了,但是直接说出来,说自己已经达到了,比如“错综古今”,“抚四海于一瞬”,那就可耻,就自取其辱了。
由于对自己的认知出现极大的偏差,那么就很容易丧失耻感,丧失界线区别,进而自吹自擂不以为耻,恶毒攻讦不以为耻,斯文扫地如泼妇骂街不以为耻,剽窃他人成果不以为耻,底线一旦突破,穷斯滥矣,什么事做不出来?
读书人丧失耻感,与个人放弃自我修养有直接关系,但也与社会文化环境陶染习成乃有间接关联。比如人文学科中非拉起团队申报所谓课题才好像是科研了,学科建设中非凑成所谓博士点硕士点才好像是科研了,科研评价中的“量化”、“名牌刊物化”彻底遮蔽了“质化”、“优秀品质化”。在这种指挥棒的引导下,假大空充斥学界,学术腐败应运而生并肆无忌惮。久而久之,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不少读书人已经丧失了学术与非学术的辨别能力,并且渐渐丧失了耻与不耻的心理感觉。最近发生的北师大教授不堪入目的网上谩骂事件,就是一个证据,是在有毒的土壤上种出的不大不小的恶果。
是该重视我们的“耻感”文化的时候了,是应该重新审视读书人的文化环境的时候了。一叶知秋,一脔知味,“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如果我们还不警醒,还不检讨和改善,则更大更多的耻辱性事件还在后头!这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并加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