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黄蓝交响中再现美学

2008-03-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吴言 我有话说

由哲学家邓晓芒,学者易中天合著的《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经修改后,第三版已经出版。此书初版于1989年,原名为《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和美学方法论的革命》,1999年再版时,改为现书名。

两位学者在书中对中西美学思想两千年发展历程进行的溯源探流式的仔细梳理,对有代表性

的美学家、哲学家的思想及其流派的全面介绍,使读者对中西美学的发展轨迹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对美及美学有了一次感性的认识,从而对美的内涵有了想更深入了解的欲望和冲动。书中论及的经验主义美学、人本主义美学、古典主义美学等等,无异于在读者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人耳目一新。

本书作者运用逻辑的、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中西两种美学的发生、发展及运动规律加以比较、整合,在美学界开创性地提出了“新实践论美学”这一美学体系。书中的美学观点不仅在20世纪80年代,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极大的前瞻性。

由于作者本身对中西美学深刻而独到的领悟、把握,思维方式的独到和视角的新颖,本书如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浸淫着两位学者20多年前的激情,张扬着他们的智慧和才情;由于是从心底及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文字,字里行间更充满了灵气及生动的美感,在文字的缝隙里都能感受到一种美的流动,美的精灵的跳跃;特别是书中理论化却不失文学性的优美流畅的语言,更显示出作者对中西文化和中西美学的内在精神及历史嬗变的深切认知和整体把握,即使不懂美学和哲学的人也能读得趣味横生。作者认为美学是人学,黄与蓝不同的色调,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美学观点及不同的审美情趣,黄色民族生于土而终于土,所以中华民族为大地之子;古希腊民族以海为生,是“海的女儿”。黄与蓝正是中西两种文化、两种美学的象征:如东方礼仪之邦的美善同源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重人情、重感受的温厚淡雅的鉴赏情趣;西方智术之乡的美智合一原则熏陶了希腊民族重理智、重思辨的高贵静穆的审美遗风。正如作者在再版序言中所说的:本书“保留了很明显的20世纪80年代热气腾腾的文风”,这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确实,对于亲历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来说,再读此书带来的除了思辨的理性之美外,更多的是那个时代温馨而亲切的回忆:美学在那一代青年中引发的狂热及喜爱不是现在的青年能理解的,连当时的外国人都感慨:中国的青年人这是怎么了,竟然对美学这种不能带来吃穿和财富的纯意识形态的东西如此狂热?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氛围蕴育了特定的美学热潮,满足了当时的文化青年追求高尚美好生活的欲望,寄托了大家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美好精神的向往;另一方面,它也是释放当时中国青年压抑已久的内心情感的一种途径。

再读此书,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的感怀,那些早已远离我们的克罗齐、康定斯基、康德们再次跃然纸上,映入眼帘,让我们重新回忆起那段青葱岁月的激情和热情。更多的是它能使我们日渐锈蚀的灵魂重新生动、鲜活起来,对于今天充满各种欲望的我们有着更加不同寻常的意义。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邓晓芒、易中天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4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