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2008-03-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柳已青 我有话说

几年前,读过郁风悼念熊秉明的文章,标题是――《巴黎都暗淡了》。如今,那一代人的精彩人生走到世界尽头,真有暗淡的感觉,他们的生命之旅太精彩了。《熊秉明美术随笔》中正好有一篇是写黄苗子的书法,熊秉

明和黄苗子、郁风夫妇有很深的交情。

一册《熊秉明美术随笔》,一一打开,最后合拢,看着封面上的熊秉明肖像,我心里涌起天地苍茫的感觉。

熊秉明集哲学、文学、绘画、雕塑、书法之修养于一身,旅居法国50年,无论对人生哲学的体悟还是对艺术创作的实践,都贯通东西,融合了中国的人文精神。这本书有一多半的篇章是谈艺录,不少篇章是写罗丹和他的雕塑,我猜测,这些篇章是选自熊秉明的《关于罗丹――日记择抄》。不妨引证李国涛的阅读感受:他先让你懂得罗丹的“精神”,先得其道,后入其技、其象。大约只有像熊氏这样有哲学素养的作者可臻此境。熊秉明的谈艺录,让人想起傅雷的美术评论,巧得很,两人都是留学法国学习艺术,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艺术融会贯通。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不隔”,里面有我们可以感受的唐诗的意境,又有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的气韵。

熊秉明推崇曾一起留学法国的同学吴冠中擅写散文:“画家特有的色彩感、造型感,使他的文章别具奇异的明澈和棱角。”熊秉明的随笔更是有着敏锐的艺术触角,有着阅尽沧桑的澄明和通达。他的诗论――《论三联句――关于余光中〈莲的联想〉》――漂亮极了,可以拿来下酒。读《熊秉明美术随笔》,引余光中的诗句,就是“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熊秉明幼小时,听其父熊庆来先生讲欧洲科学家的故事,他没有从事科学,却走上了文艺哲学的道路。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主宰了熊秉明的一生,看熊秉明所看,我们可以透过他的目光和思绪,看到瑞典美术史家Siren《中国雕塑史》中的一只石雕的狮子,仰天大吼,这只梁代墓兽在生与死的边界,使山川震撼,日星欲坠,一千五百年后的我们欢喜、惆怅、憔悴、战栗。“这里不温柔敦厚,不虚寂淡泊,没有低眉的大慈大悲,也没有恐吓信男善女的怒目,这透彻的叫喊是一种抗议,顽强而不安,健康而悲切,是原始的哲学与神话。”熊秉明看毕加索,看法兰西大教堂,看佛像,看蒙娜丽莎,看……都是这样,“美在其中,神在其上”,而作为观者的熊秉明是一个打通中西艺术的哲学家和雕塑家,“我在其侧,我在其间”。

熊秉明的人生经历更是一部大书,我们可以看到他和同时代名流所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道路。1922年生于南京,父亲熊庆来,数学家,时在东南大学任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熊秉明长于清华园,和杨振宁是童年的玩伴,上世纪50年代,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两人在巴黎相逢。熊秉明学在西南联大,此时他的父亲熊庆来是云南大学校长,书中有两张照片印象深刻,一张是古稀之年的熊秉明在昆明熊庆来故居留影,一张是“见到家乡的牛了”,低头喂牛吃草。熊秉明和王道乾是一起在法国留学的,建国后,王道乾和吴冠中一样选择回国,在“文革”中艺术生命被浪费掉。“人的一生,常常身不由己,喜爱的东西不得不舍弃,而随着时代的车轮别无选择地滚动。”

从《熊秉明美术随笔》中我们可以感受熊秉明的渊博和创造力,他灵魂中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当然,最触动我们的是他遥远的乡愁,以及莫可名状的艺术之美。

《熊秉明美术随笔》,熊秉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29.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