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业中,“跟风出版”自古有之,可谓司空见惯。冷静思考一下,会发现当前的跟风实乃劣质跟风,不可取。
其一,同质化严重。跟风意味着内容同类,尤其是劣质跟风,拾他人所拾,嚼他人所嚼,把他人的残羹冷炙当作自己的美味佳肴。同质图书,东风一停,畅销便立马滞销,资金即被套牢。长期如此,出版社将
诚然,跟风出版乘大树之凉,可减少宣传费用,获取较大的利润。但跟风应跟得有道,应是一种优质跟风,一种学习模式。昔日中华与商务的跟风出版,相互比拼,便是我们今日学习的榜样。例如,商务印书馆《辞源》出版后,颇负盛名,畅销全国。于是中华书局从1915年筹编《辞海》,亦以语词为主,可是兼收百科。虽然两辞典内容相近,篇幅也大体一样,但由于《辞海》晚出,因而能够在《辞源》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后出转精。如《辞源》引书不注篇名,常为论者诟病,《辞海》则引书举作者、书名和篇名,比《辞源》完备。《辞海》的销量远远超过了《辞源》。中华书局的跟风,不是粗劣的模仿和亦步亦趋。
对于跟风,首先,思考自身实力。出版同类之书,是否有实力推陈出新,独具特色,有则做,无则放弃。不然,人财两失,徒劳无获。其次,扩大跟风范围。跟风不一定追求内容同类,但可跟风文化大类,吸取策划要理。同为人文历史类的“三国书”,人家易氏品三国,你可来个《三国逸事》,没必要来个柏氏版的,更没有必要弄个《给易中天补牙》。另外,人家的策划思路、营销方式、书本版式、装帧等,也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