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走过了110年,北京大学仍然迈着青春的步伐。
一个世纪又十年,多么漫长的回望。清政府《奏拟京师
大学堂章程》中留下这样的文字:“京师大学堂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规模当极宏远,条理当极详密,不可因劣就简,有失首善体制。”虽然,写下这文字的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虽然,使京师大学堂萌动的“百日维新”在镇压下失败,但孕育中的大学,却成为变法的仅存硕果,获得了历史的机遇。
一个世纪又十年,多么峥嵘的岁月。抗争,奋斗,追求,梦想,北京大学和她苦难的民族相伴,上下求索。为了现代化的彼岸,心中的理想从没有模糊,脚下的步伐从没有彷徨。
一个世纪又十年,多么骄人的足迹。大师荟萃,学术繁荣。薪火相传,英才辈出。在中国大学体制和精神演进中,一个又一个“第一”,镌刻在她走来的路途上。
欣逢北京大学一百一十年华诞,北京大学新闻宣传中心在中华读书报辟出专栏,以为一百一十年仍然朝气蓬勃的北大画下素描,留下剪影。
北京大学中文系诞生在京师大学堂走向新式大学的进程中。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中文系伴着北大的脚步一路走来,她的沿革与发展,折射出北大百年变革的历史,映现出中国大学体制和精神演进的影像。
北大中文系现有中国文学、汉语言学、古典文献和应用语言学等四个本科专业,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艺理论、民间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古典文献等九个教研室,以及语言学实验室和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等机构。无论从学科建制、学术基础、师资力量、研究环境还是学习氛围,都具有在全国整体领先的优势。在2004年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北大中文系再次名列第一。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各项得分全优。同年,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评为先进集体,在北大只此一家。
中文系形成今天的学科建制和师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和积累的过程。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在师范馆中已有中文和文学等科目;1903年,又设置中国文学门类课程,此时虽尚未形成独立的系科。但这些科目的设置,奠定了创办中文系的基础。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正式成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这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独立的学科。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前身,也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
1919年北大废门改系,中国文学门随之改为国文系。在教学制度上也进行了改革,实行选科制。1925年,中文系进一步完善学科建制,开始实施分类专修制,分成语言文字、文学与整理国故等三大类科目,这就是后来文学、语言和文献三个专业的滥觞。此后,教学体制虽时有变动,系名也几度更迭,但总体框架基本不变。
创办初期,北大中文系就涌现出了林纾、严复、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师培、钱玄同、刘半农等名家,在文学、语言和文献等方面颇有建树。陈独秀、胡适、鲁迅和周作人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更是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北大中文系学人以他们的学识和关怀,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 | 1 | 2 | 3 | 4 | 5 |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