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沉甸甸的一部《天书》,一万五千余汉字符号,凝聚了韩美林的血汗与心智。他曾把
书中的这些古文字当作孤儿,从岩画、古陶、铭文、甲骨上发现一个领养一个,让它们回归汉字的大家庭。
面对这些古朴的造型,稚拙的线条,由审美感动,艺术良知,创新表达,到民族精神,《天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示了―种融于形式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它所将带来的不只是审美的感动,还会有涉及文化认同的深切共鸣。
“天书”原是一句俗语,指那些潦草得无法卒读的文字或混乱得不知所云的文章。然而今年年初,却有一部惊动中国文化界的出版物面世,名字就叫做《天书》。这是一部古文字汇,收录上古汉字万余个,每个依原型摹写,可资研究可供欣赏,具学术与艺术的双重价值。因为这些字大都无法诠释,故名《天书》。此书的出版值得大书特书。可以说,这是一项国家工程,应该由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个集体即一些人去完成,而毕其功于一役的,却是一位小个子的山东人。此一役,三十余年。书中的一张照片,记载着其中的艰辛。那是这位山东汉子为摹写《天书》而溃烂的两根手指。体肤之伤,尚可记算,心志之劳,岂可估量!
《天书》不是一本普通的出版物,称得上是古汉字的兵马俑。在此书的首发式上,这位山东汉子曾经深情地说,他把这些古汉字当作孤儿,几十年来,足迹所涉,目光所及,岩画,古陶,铭文,甲骨,发现一个领养一个,一定要让它们回归汉字的大家庭。他的本意,书前那篇洋洋洒洒的自序里说得明白,原是为了“看它形,养我画”,而书法界的老前辈却更看重此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鼓励他去完成“一个非常苦涩无味的工作”,“非刚韧汉子弄不下来的差事”。如果把这些古汉字拟人化,它们更像是曹孟德诗里那些暮年的烈士。如今,它们已经年老体衰得无人辨识,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当年,就是靠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史前文明,使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薪火相传,有据可查。中华民族的子孙,岂能忘记它们?一部《天书》,终于将这些功臣彪炳史册。
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也是全世界所有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中东的楔形文字,可是这种文字中途断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失传了。所以,现存的且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应该是汉字。它历经几千年风雨,不仅没有湮灭,反而与时俱进,越变越优美,越变越精简,越变越实用。近百年前,一代文化精英为了振兴中华,曾经提倡汉字拉丁化,他们认为汉字是“带病的遗产”,学起来费脑力费功夫,用起来费笔墨费纸张。但是,时至今日,这份“带病的遗产”不仅成了中国人的传家宝,而且令西方人钦羡不已。汉字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内涵丰富,信息熵远远高于拼音文字。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一个“雨”字,一经写出,便给人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感觉,是rain和pluie无法比拟的。事实也推翻了汉字浪费纸张的偏见,如今连盲人都能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中找出汉字文本,因为它最薄。同样的内容,用汉字表达,比使用任何拼音文字都经济,用电脑记录,比输入任何拼音文字都迅捷。而且,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汉字越来越显示出无比巨大的优越性。新科学新技术不断涌现,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必须不断地拼造新的单词,单词数量急剧攀升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加了不同专业人员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而使用汉字的中华民族不存在这种忧患,几千个常用汉字,可以表示任何新生事物,不会使汉字的数量增加,而且,汉语这种字即是词,每个汉字都有多重含意的特点,可以使它们组合成的新概念新词汇被迅速理解和掌握。因此有人预言,因为汉字的使用,中国全面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汉字这种多舛的命运,这种奇特的功能,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与研究的兴趣。但是,正如同你想了解长江认识长江一样,你不能只在吴淞口登高远望,惊叹长江的浩瀚无涯一泻千里,你必须到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下,去看看那条宽不盈丈深不盈尺的沱沱河。那里是长江的源头。探索汉字的奥秘,追根寻源亦必由之路。《天书》,便是汉字的沱沱河,它记载着中华民族先祖们思维的痕迹,形象地展示了汉字从无到有生成演变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了中华民族无比的智慧与不竭的创造力。
打开《天书》,你也许不识一字,但是,面对这些神秘的造形,古朴的线条,焉能不勃发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可方物的自豪之感?焉能不升腾对汉字和谐优美奇妙无比的敬畏之情?由自豪敬畏而崇拜,由崇拜就会产生一种献身的冲动。爱汉字,就是爱我中华,爱我祖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书》不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形象教材吗?
《天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平装定价:10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