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出版的个人著作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批评史》、《流浪与梦寻――方卫平儿童文学文论》、《儿童文学接受之维》、《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法国儿童文学导论》、《逃逸与守望――论九十年代儿童文学及其他》、《儿童文学的审美走向》、《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共四卷)等;与人合作主编有《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儿童文学教程》等。
2007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中华读书报》的编辑朋友来电,要我向该报的读者朋友们推荐一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放下电话,我既高兴又颇为踌躇。作为一名儿童文学研究者,有机会向读者推荐介绍自己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让自己多年的阅读积累和心得有机会成为一种公共阅读服务资源,这当然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可是,由于编辑意图的要求,一本书的推荐限制还是令我犹豫再三,颇有鱼与熊掌无法兼得的焦虑和遗憾。于是,编辑朋友的要求和我的推荐愿望之间,衍生出了一场小小的数字和心理的博弈。我不顾编辑朋友的限制,一口气推荐了四五部(篇)我喜爱的各类儿童文学作品。但是,事情过后,我又想,这种配合节日气氛的仪式性的推荐,终究只能如此。这样的遗憾,只能通过另外的方式来弥补了。
事实上,自2001年我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参与主编了《新语文读本》(小学卷)之后,就一直盼望着能够有机会用新的理念、眼光和趣味为读者朋友们编选一套儿童文学读本。2007年秋天,明天出版社为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这次合作的初步成果,就是现在读者朋友们看到的这一套《最佳儿童文学读本》。
各类文学选本一直有着较为广泛而稳定的社会阅读需求和读者群,儿童文学选本也是如此。我认为,迄今为止的各类儿童文学选本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各自的编选特色和优点,但我也常常对一些儿童文学选本或多或少感到不甚满意。其一,一些选本的基本观念偏于老化,文学的鉴赏眼光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其二,这些选本的选文来源较为狭窄,对整体儿童文学的覆盖面和呈现度明显不足。其三,在编选体例上较为单一,缺乏阅读视觉和心理上的新颖感和冲击力。
前些年,我应出版社之约,曾分别与儿童文学界、学术界的友人合作主编了《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共12册,广西教育出版社)、《新课标语文学本》(小学卷,共8册,华东师大出版社)。其中《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在整体上被教育界、出版界、知识界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小学生课外语文读物中的最佳读本之一。《新课标语文学本》(小学卷)也被认为是一套有特色、有新意的课外语文读物。通过这两项倾情、倾力投入的工作,我的儿童文学理念、眼光、视野等都得到了新的梳理,并积累了许多新的素材和想法。我在由明天出版社出版的《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的“自序”中曾经这样说过,在长达整整一年的参与《新语文读本・小学卷》的编选及统稿的过程中,“在地毯式地搜集、阅读中外文学精品,包括儿童文学精品的过程中,我的儿童文学的思考开始与当代中小学的语文教育现场、与少年儿童的实际阅读生活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而我业已形成的儿童文学阅读趣味和评判尺度也经受了一次革命性的打击和洗礼”。于是,我萌生了这样一个“野心”:希望编选一套《最佳儿童文学读本》,以向儿童读者及其父母、教师、儿童文学作者、编辑、研究者和广大儿童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一套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欣赏价值、借鉴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最佳儿童文学读本。
在《最佳儿童文学读本》的选编过程中,我主要考虑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摆脱传统的、普遍的鉴赏眼光、文学史定论和编选迷信,以纯粹而又近乎挑剔的艺术眼光,精选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使整个选本灵动、大气、有趣、经典,同时又富有个性。特别是要让孩子读得有趣,让成人也读得入迷。
第二,出于阅读辅助和推广方面的考虑,读本在整体呈现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方面的学习性、引导性。配合作品,我编写了数万字的关于文学审美和语文学习方面的导读欣赏文字;在点评的具体内容设计和文字表达上,则以文学欣赏的美学提示和熏陶为主要方向。
第三,以主题单元组合的方式为基本构架和呈现面貌,组合的基本依据或为作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特性,或为作品的体裁样式、读者的年龄特征等,使整套读本的面貌既能表现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和重心,又能呈现儿童文学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长久以来,一些读者朋友对儿童文学抱有一种也许并无恶意的误解和偏见,对儿童文学的艺术和美学缺乏相应的体验与信任。这实在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还没有机缘亲近、认识、享受儿童文学。在《最佳儿童文学读本》中,我以古今中外的口传儿童文学(童谣、民间童话、故事等等)和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为选编对象,既选入了那些经受过历史长河汰洗的经典作品,如传统的绕口令、连锁调、问答歌、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列夫・托尔斯泰儿童故事等,也选入了中外当代一部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任溶溶、金波、张之路、曹文轩、桂文亚、秦文君、梅子涵、沈石溪、班马、孙云晓、杨红樱、王淑芬、邱惠瑛、林格伦、苏霍姆林斯基、恩德、涅斯林格、勒内・戈西尼、于尔克・舒比格等作家的作品。在具体选文上,则力求摆脱通常的选择惯性和选文篇目,如从伊索寓言中选择了《老人和死神》、从安徒生童话中选择了童话《烛》、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故事中选择了《“祝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所有的墓都是人类共有的》等一些很少被人选用的佳作。在读本付印的最后时刻,我又选择汶川大地震后出现的两首令人动容的优秀儿童题材的诗歌作品,专门增设了一个独立的单元。总之,这套读本以我个人20多年来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积累为基础,以我近年来的儿童文学阅读和思考为基本支撑,所选的作品触及到了关于童年、人生、人性、社会、命运等等最基本的人类价值和命题,因而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度;我希望借助这些作品来展现儿童文学的纯真和质朴,幻想和幽默,玄思和深邃,丰富和大气……我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构成了人类审美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独特而巨大的“文本”,这个文本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人生蕴涵、艺术魅力,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我相信,从这些作品中,读者朋友们既可以享受它们的天真和趣味,也可以领略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
书中“牵手阅读”部分的评析文字,是想为读者的阅读和品味提供一些思考的路径。我在写作这些文字时,总是希望能够把自己阅读这些作品时的审美印象和感动,用简约、传神的文字表达出来。例如,我为苏联作家奥谢耶娃的三则儿童故事写下了这样的导读:“奥谢耶娃的这三则教育故事,尽管包含着明显的道德教育内容,但首先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是那些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自然、生动的故事,以及作家对于儿童心理、行为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描摹。作者并不在故事中直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告诉我们怎样去实践一种与每个人最平凡、最琐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日常关怀。它们在带给我们亲切、幽默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也在默默地告诉我们,怎样把一个‘人’字写得更好。”这些文字传达了我在读完作品后的真实体验和思索,然而,它们不应成为读者朋友们阅读时的羁绊和限制。很显然,作品本身所呈现和提供的思想和艺术容量,一定会比任何文字说明都要丰富和有趣得多。
由于篇幅限制、使用授权等方面的原因,这套读本无法纳入那些优秀的中长篇儿童文学作品及许多我同样十分珍爱的儿童文学短篇佳作,这是编完《最佳儿童文学读本》之后,留在我心头的一个不小的遗憾。
把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品献给读者,为小读者的课外阅读和大读者的闲暇生活提供来自儿童文学领域的文学精品,是我选评这套书时的全部动机和激情所在。我盼望着,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滋润、塑造我们童年的心灵和情感世界,陪伴、感动我们成年后的心情和岁月。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构成了人类审美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独特而巨大的“文本”。从这些作品中,读者朋友们既可
以享受它们的天真和趣味,也可以领略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
《最佳儿童文学读本》系列(包括《树叶的香味》、《永远的布谷鸟》、《为我唱首歌吧》三册),方卫平编,明天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20.00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