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英]彼得・迪肯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一版,53.00元
自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人们的“全球”意识大
《全球性转变》旨在通过展示全球经济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它对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和社区有何影响,来确立一条清晰的轨迹,展示21世纪全球经济“新地图”的形成过程,并通过纺织服装、汽车与半导体这三个制造业部门和金融与流通这两个服务业部门的实例分析,来展示具体的细节。
作者认为,全球化并非某种不可避免的终结状态,而是一组复杂、不确定的过程,很不均衡地发生在时空之中。全球经济变化的这种长期、潜在的过程是被两个主要角色――即跨国公司和国家――的作用及相互作用塑造出来的。它们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技术环境大背景下:当跨国公司重组其运行时,当国家政府试图建设或保护自己的经济体系时,当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本质改变时,世界上很少有地方不会被影响到。而且,这些变化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部门上,都是不均衡的。
技术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障碍的交通和通信这两种“空间压缩”技术,使全新的组织结构和地理层级成为可能,但由于技术可达性的不均衡,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大型商业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产品和工艺技术变革和创新的“弹性技术”,革新了所生产的东西以及如何生产,使生产和组织更加具有灵活性,但也具有很强的地理特征。
由于所有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干预市场运作,因此在塑造全球经济的过程中,国家仍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国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不同的国家在文化、政治、社会、经济过程和体制方面存在持久的差异,并以其各自“路径依赖”的方式演化,而不是趋同为单一的形式。二是作为经济活动管制者,所有国家都运用广泛多样的政策来影响其国内和跨国经济活动的水平和性质。尤其是,各国的政策立场因国家意识形态及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的不同而不同。三是作为竞争者和合作者的影响。作为竞争者,国家的目标是使社会的物质福利最大化,同时,国家为达到特定的经济和福利目标而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也是毋庸置疑的,结果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各种区域经济共同体的涌现。
作为全球经济的首要“推动者和塑造者”,跨国公司具有协调和控制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生产网络中不同过程与交易的能力、具有利用生产要素分布与国家政策地理差异的潜力,潜在的地理灵活性使它具有在国际甚至是全球层次不同区位之间对资源与经营活动进行转换和再转换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跨国公司对地区经济走势的影响几乎是压倒一切的。
如果将跨国公司的规模(用销售收入来衡量)和国家的经济规模(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进行比较:在全球100强的经济体中,大约50%是跨国公司,另外50%是国家。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跨国公司与国家相当。《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一书的作者分析了跨国公司-国家关系的三个方面――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对母国经济的影响以及跨国公司和国家之间讨价还价的相互关系――之后,认为跨国公司和国家在试图达成各自目的的过程中彼此高度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合作,其结果如何主要依赖于跨国公司和国家的相对讨价还价能力。
全球化过程既产生“赢家”也产生“输家”。总体而言,发达国家是这一过程中最明显的“赢家”,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都是“输家”。同时,不同国家也都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不同问题,发达国家主要是失业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就业和收入差异扩大问题;对于成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根本问题是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保证不同人口之间公平的问题;对于更穷的、未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根本性的问题则是确保生存和减少贫困。
《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为理解全球化和评估其影响提供了各种理论分析工具。自1986年问世以来,这本书已印行了5版,全球累计销量超过20万册,称得上是经济全球化研究领域的经典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