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大片”成了一种病。
一群被冠以角色名字的呆若木鸡的明星的堆积。一场一场毫无节制的杀戮、打斗、血肉横飞和人海浩荡。一两场谄媚暧昧的欲说还
但是,没有人物,没有性格,没有气节,没有灵魂,没有精神,甚至连“三国”这样侠骨柔情、足智多谋的文学经典,都仅仅只是被转化为暴力和色情的弱智游戏。赵云的出生入死,张飞的一夫当关,关羽的义比天高,孔明的舌战群孺,周瑜的心高气盛,曹操的一代枭雄,基本被各种分解的所谓动作和场面所淹没,所有的观众甚至都会去考虑,这个“演员”是否演那个“角色”更合适,而很少有观众会认为这个演员就是“这一个”角色。
《赤壁》不仅平庸,而且媚俗,低估了观众的电影鉴赏能力。连吴宇森这样曾经让动作浪漫化、动作人物情义化的导演,都不能逃脱大片的传染病,就像徐克的《七剑》也不能例外一样,将本应该是千古绝唱的《赤壁》制造得如此魂飞魄散,似乎让人不得不被大片病产生绝望。难道,这真的是大片的一种不治之症?
但是,我还是不相信,历史大片只能这样制作。我不相信,有血有肉的故事和人物,真的不能征服观众。我也不相信,杀人放火、打情骂俏才是大片的唯一出路。《勇敢的心》、《角斗士》、《特洛伊》,至少仍然能有一种人物和历史的灵魂。场面和动作只能与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成为艺术,否则就是一种奇观杂耍。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大片病来自于一种制作方式和商业运作的惯性,来自于一种创作的懦弱和心虚,来自于一种被投资剥夺了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精神变态。
我可以想象,《赤壁》仍然会创造高票房,但是我也可以想象,这种票房主要不是来自于人们对《赤壁》的敬重,而更在于它是为中国观众的喜剧发泄提供了一种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