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家里的书架上就有几本黄颜色的书,整齐地摆放在一起,记得父亲在灯下研读它的场景。当时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书,但就是喜欢那一抹柠檬黄。时常幻想那鲜亮的柠檬黄中蕴含着怎样美妙的故事。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父亲被派往日本短期工作前,学习日语用的一套《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
不知是
我继承了父亲当年学习《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所有资料。有父亲四处托人录来的全套录音带,还有配套的教学录像带,以及父亲的笔记和总结。每次用到这些东西,我都似乎看到了父亲当年学习日语的情景。从此,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有了它的陪伴。那时我们同学间都亲切地简称它为《标日》。清晨,我们总是捧着《标日》迎着朝霞,在学校的小花园里放声朗读。日语课上,我们认真地听老师讲解,把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笔记。傍晚时分是我们传统的听音时间,我们聚精会神地听磁带中播音员的发音,一遍又一遍地模仿。晚自习时,还要复习其中的内容,完成课后的习题。就连睡觉前,还要再反复听着录音。有时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在半梦半醒间还能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在耳边萦绕。那时的生活真不知该说是《标日》融入了我的世界,还是我融入了《标日》营造的日语世界。
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学了一篇关于商场购物的课文,老师让同学扮演售货员和顾客。顾客像模像样地挑选,售货员也不厌其烦地介绍,偶尔还会来个砍价还价,弄得大家捧腹不已。借着课文里学到的表达方式和真实的场景,我们很快掌握了课本里那些实用的表达方式。随着日语水平不断提高,练习时我们常常能设计出各种有趣而又贴切生活的场景进行对话,还会对课文中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记得后来有一次,在学一篇关于学生制服的课文的时候,我们还就“学生是否有必要穿制服”展开了一场辩论会。虽然是用日语进行唇枪舌战,但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专业辩论赛。
就这样与《标日》相伴,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从上册到下册,从初级到中级,每学完一本,看着那记满笔记的书页,还有那翻得快要散架的书皮,总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有了它的相伴,日语学习的路上不会感到孤单与乏味。是它让我真正爱上日语,是它让我了解日本,是它让我迷恋上了日本文学,是它让我更坚定了自己最初的理想――要为中日交流而努力。高一那年终于学完了这套《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转入了其它高级教材的学习,少了它的整日相伴,忽然觉得心里有种空落落的感觉,像是阔别了一位老朋友。时常还会再去翻看它,一遍又一遍地体味它其中读不完的丰富的内涵……
尽管我后来没有选择日语作为自己的专业,但我割舍不下那份深深的《标日》情结。有自学日语的同学让我推荐教科书,我会首选《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介绍它,就好像是在介绍一位值得信赖的老朋友。每当这个时候,过往的情景也总是如潮水般涌现在脑海中,与它相伴的点点滴滴久久地在眼前浮现,挥之不去。而我那几本记录了我一路学习印记的《标日》,也早就被同学借光了。有时还会有同学让我给他们辅导书中的内容,每次我真想一股脑把我对《标日》所有的心得体会都告诉他们,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当初学习这套书时的影子。
这么多年来《标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学习日语的经典教材。从父亲到我,从正在自学日语的同学,再到打算学习日语的许许多多的人们,尽管我们怀着不同的梦想走近《标日》,但正是它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都插上翅膀,让我们更接近梦想的天堂……
编辑点评: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走过的20年,也深深影响了两代日语自学者。在父辈的耳目熏染下,王程硕从小就喜欢日语,并与柠檬黄封面的《标日》结下了不解情缘。作为中学日语教科书,《标日》陪伴她走过了那段青春岁月,也忠实地记载着一个少年孜孜求学的影像。她说,鼓舞她选择日语是因为《标日》封面上的“中日交流”几个醒目的大字,并促使她立下做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的宏愿。或许,这也正是这部经典教材的中日编写者最希望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