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弼与瓦格纳的“相遇”

2008-07-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晓薇 我有话说

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卒于公元249年。他只活过了23年,而他在短短23年的生命里绽现的天才使他作为中国最深刻也最有影响的玄学家而被历史记取。

王弼出生时正值三国曹魏初期,其时汉王朝刚刚覆亡、一个漫长的分裂时代才刚刚开始;而他成长的时代,几个试图建立新的制度和正统的国家间纷争不断。这

是一个承上启下、多姿多彩的时代,这几十年成为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文化间隙期,文化氛围开放自由,崇尚年轻、原创、才华。在那个环境里的文化人气质散漫不羁,即使是皇帝也透出几分率真。

这个时期曹魏知识分子的立场和风格则是由一些出身于东汉时期的门阀世族的后裔决定的,王弼就是其中的主角。他出身的高平王氏家族,被范晔在《后汉书》中称为“豪族”,是“清流”的重要力量。承继了家世传统的王弼从出世起就成为那个时代最精英的思想和社会集团的成员。

可以说,历史偶然将王弼置于所有可能的优越地位上,让他得以在短暂生命里展示天才,他也正好具备一个恃才傲物的天才所应有的天赋。他的哲学反思集中体现在他对在哲学上相关的先秦经典的注释和论文中。在这些著述中,王弼表现出他超卓的哲学品位和深度。他透过表面文本,追寻和发展圣人的哲学,从而确立自己“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哲学理念,引生出中国哲学史上的质的转变―――玄学的成熟。

瓦格纳(Rudolf G.Wagner),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教授、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会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研究,是当代最具影响的欧洲汉学家之一。

由于在1961年读了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的名著《真理与方法》,瓦格纳前往海德堡大学师从伽达默尔学习解释学。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理解即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学思想的熏陶下,瓦格纳找到了东西方思想的交集,穿越千余年的时间、数万里的空间与“天才哲学家”王弼相遇在《王弼〈老子注〉研究》里。

《王弼〈老子注〉研究》洋洋80万言,书中在伽达默尔“本体论的解释学”的方法论基础上,王弼对《老子》的注释不仅是后世学者们研习《老子》的汉语参考书,也不仅仅是王弼本人纯粹的哲学构造,它们是王弼对他手中的《老子》本文的理解和解释,是王弼与老子以及《老子》文本互动和交流的结果。

因此,在《王弼〈老子注〉研究》的三部分里,王弼首先是以一个注释者的身份出现的,瓦格纳首先分析的是王弼在《老子注》中的注释技艺。在这里,瓦格纳作为一个德国学者的精审也得到体现。他将王弼的行文风格定义为“链体风格”,对王弼的语句在这一基础上对照其他注释版本进行细致的解构,可算是令中国读者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王弼〈老子注〉研究》的第二部分的研究目的则是重构王弼作注时的《老子》文本和王弼的《老子注》本,在对王弼注的诉求是为去除《老子》本文的所有可能的多义性的观点下,瓦格纳塑造了王弼《老子》本的批评性文本,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插入大量原文本中没有的成分完成对王弼《老子》本和《老子注》的结构性转写和翻译。第三部分对王弼的语言哲学、本体论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在瓦格纳看来是王弼作为诠释者和和哲学家结合起来的关键。在与圣人的对话中,王弼也完成了他作为一个玄学家的身份认定。

语言、翻译和理解的确有其成为哲学命题的必要性。《王弼〈老子注〉研究》的著者瓦格纳是一位以德语为母语的学者,却以汉学研究中最通行的语言―――英语写就,分析和翻译的对象则是一部以3世纪的古汉语写成的理解那之前600年的文本的注释。现在,它被翻译成了现代汉语,而瓦格纳本人在年近40的时候才在古汉语之外学会了第一个普通话单词。王弼在《老子注》中与老子相互观照,而瓦格纳也是在《王弼〈老子注〉研究》中与王弼“心心相印”了吧!

《王弼〈老子注〉研究》,[德]瓦格纳著,杨立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7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