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充盈现实生命的历史小说

2008-08-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蒋青林 我有话说

《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文化阐释》,吴秀明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38.00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蔚为大观,姚雪垠的《李自成》、凌力的《少年天子》

、唐浩明的《曾国藩》、二月河的《康熙皇帝》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长篇相继问世。与此同时,在海峡那边的台湾,则有高阳的《慈禧全传》、林佩芬的《天问》等,与内地长篇历史小说创作遥相呼应。两股潮流相互激荡,形成继明中叶首次高潮(以《三国演义》为标志)后中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又一次高潮。

吴秀明的《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文化阐释》(以下简称《阐释》)就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和研究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富有创见的探讨。在这部专著中,论者不仅围绕“历史叙事与现代性”、“全球意识与本土立场”、“历史真实与现代意识”、“明清叙事与文化重建”、“历史翻案与艺术创造”等极具难度和现实针对性的命题进行了深入论述,还就中国当代历史小说中的典型文本及现象逐一作了细致的文本解读。

《阐释》封面上的文字:“历史小说是一部蕴含丰富的跨世纪文化启示录,它呈现了转型时期中国丰赡复杂的思想艺术特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又不失时机地对‘再造中华文明’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不仅是这部专著的点睛之笔,更是它的现实意义之所在。论者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展开对历史小说研究,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的。在《阐释》中,论者不仅提出并探讨了历史小说独特的审美属性,它的一身兼祧历史与文学或曰历史与文学的“双语写作”的特点,对这种文体的艺术规律进行深入的探讨;而且还竭尽心智地将其放到世纪之交中国特定的文化“场”下作还原式的评价和处理。

《阐释》对历史小说的定位没有落入传统巢穴,而是用“历史题材小说”(而不是“历史小说”)这样一个整体性概念,将“传统历史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新历史小说”三大板块同时涵盖其中。这既照顾到传统历史小说的概念,又可有效地拓宽研究的外延与内涵。当然,就学术成就而言,诚如论者所说,真正代表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传统历史小说”。“传统历史小说”尽管存在着“历史压迫艺术”等不足,但从整体上看,毕竟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丰瞻、驳杂与鲜活,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层次和境界。这在当下文学总体孱弱的情况下,尤为难得。

历史小说研究是当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出现了一些评论家。但大多是“客串”性质。像吴秀明这样长期孜孜不倦地献身于此,几乎找不出第二人。也许从这个意义上,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是一个“较为孤寂的存在”。《阐释》是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重要的学术总结、深化与提升,是他关于当代历史小说较为成熟与全面的思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