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另一种心灵史

2008-09-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力 我有话说

《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美]安迪・沃霍尔著,卢慈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32.00元

《心灵史》是张承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写的一本书,说是写心灵,其实

是在写生命该如何有意义,这类书当时不多,现在更稀罕。

忘记是谁说的了,东西文化的分别在于:东方人普遍认为人类用“心”思考,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人类用“脑”思考。所以明人张载言“为天地立心”,而梁漱溟先生更是用“心役于形”和“形役于心”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西风东渐,人们日益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关照心灵,滋润心灵成了件奢侈的事。

在如此景况下,虽然读《心灵史》时的荡气回肠早已远去,但还有安迪・沃霍尔,还有安迪・沃霍尔的书,让我们知道这位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异数如何观照心灵。在技术至上的商业时代,被称为波普之父的安迪・沃霍尔,一个总是对自己形象怀有羞愧却靠着摆弄别人美丽形象扬名利万的美国人,却拥有古代中国哲人老子推崇的“赤子之心”,一个口口声声“金钱代表权力”的拜金族,却不见铜臭恶俗之气。

《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中文版的出版,让我们对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现代艺术家有了更多了解。书中虽是自语,却非传记,虽言哲学,却直入心灵。安迪・沃霍尔出生于1928年,要是活到今天也80岁了,可书中的一切言语是那么鲜活,似乎能够看到文笔背后那颗热情而灵动的心,这本书可算另一本心灵史。

哲学家海德格尔从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看到人有日渐陷入物化而丧失自身的危险,这就促使他在其后期发生了所谓“思之转向”。而在我看来,所谓转向还是要从冷冰冰的图纸回到人的心灵。如果说海德格尔在理论上对时代作出了深刻反思,那么沃霍尔无疑就是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虽然在当时是标准的反叛者,却开启了时代大潮。他在复制四色丝网印刷名人肖像的同时,也将传统的艺术形式抛在脑后。在曾经全面展示中国PS水平的“小胖事件”中,那些用photoshop软件给这个胖小子做出千奇百怪形象的电脑高手,何尝不是沃霍尔的继承者?沃霍尔被称为波普教皇,他开启了技术时代的新的艺术方式,无疑也是哲学家。

最有象征意义的还有沃霍尔的工厂,将工业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北京的798以及西安的纺织城艺术车间,艺术在“后工业”的场所栖身,沃霍尔又是开先河者,极具象征意义。

沃霍尔说,“人生下来就像被绑架,然后被卖去当奴隶。”但他却绝不甘心当奴隶,沃霍尔又说,他喜欢一切与解放有关的东西。我想,适应技术时代的工具和商业时代的生产方式,以身体的放纵和群体的狂欢来回归本心,这可能就是沃霍尔“解放”自我的基本套路。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书中类似自传的那三节完全看不到功成名就后的光辉历史足迹,却以爱为线索,一开篇就大谈小时候经历的三次精神崩溃,而40岁时才真正懂得了爱,而且他认为幻想的爱要比真实的爱更重要,而且断言“我不认为哪个人没有幻想”。至于性,沃霍尔认为只是一种怀旧而已。这样再来阅读接下来的“美”和“名气”两章以及后面的“头衔”等章节,就更能理解他了,“我没有见过哪个人我认识不美的”,“我认为‘光环’是一种只有别人才能看到的东西”,这些话说起来平淡,但能感受到沃霍尔看到了更有力的真相,那些幻想的、观念的、虚无缥缈的东西更重要――这也许就是沃霍尔的价值观。只是,比起许多坐而论道的哲学家,沃霍尔不仅更能将他的这套价值观与商业社会的逻辑结合起来,又确实能干,从商业设计到版画、电影、音乐、小说、装置,几乎成为波普艺术所有重要类型的开创者,并且名利双收。同样是为了解放,同样是为了摆脱束缚,但沃霍尔的心灵史没有张承志“以笔为旗”般沉重,不再将牺牲作为心灵自由的必由之路。

“赚钱是一种艺术,工作是一种艺术,而赚钱的商业是最棒的艺术”。沃霍尔的哲学也许并不深刻,但实在彻底,也确实能真正深入心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