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珍珠港事件中的“日本元素”

2008-10-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黄敏兰(本报书评人) 我有话说

《日本帝国的衰亡》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纪实著作。……它于1970年10月在美国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夺得1971年度的普利策新闻奖,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该书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史,有一定的价值,被人誉为《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姊妹篇。

《日本帝国的衰亡(1936―1945)》(上、下卷),[美]约翰・托兰著,郭伟强译,新星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72.00元

突袭珍珠港无疑是促使日、美两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局之战,但它也预示着日本帝国的灭亡,因为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

《日本帝国的衰亡》着力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作者声明:本书之目的,主要就是要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解答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一个幅员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那样大小的国家要对珍珠港发动自杀性的进攻,从而使自己与一个国力十倍于己的敌人决一死战呢?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不是像今天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不可避免的和非打不可的?”

这两个问题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点:第一个问题是拷问日本战胜的可能性,第二个问题是讨论日本发起战争的必要性,从问话的语气来看,两者的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

事实上,日本人当时并非不知道日美双方力量的悬殊。只不过,人们对这种状况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位主和的官员岩畔曾在某次高级会议上向众多官员就美、日的军事潜力做了一个惊人的对比:钢铁的比例是20:1,石油超过100:1,煤10:1,飞机5:1,海运2:1,劳动力5:1,总的比例是10:1。他断言,双方实力如此悬殊,纵有“大和魂”,日本也绝不能取胜。据说“听众曾一度为之所动”。然而,他的努力游说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有趣的是,日本海军次官山本将军,也就是后来亲自策划和指挥突袭珍珠港事件的那位大名鼎鼎的山本五十六一度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公开预言,如果与美国开战,日本最终将战败。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曾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成功地分析日本在战争中的行为。她将日本人不顾现实、贸然发动战争的原因归结为盲目自信,其背景则是日本人独特的民族心理:“它叫嚷日本必胜,精神必将战胜物质。他们说:美国是个大国,军备力量确实优越,但这算得了什么?!这些都是早就知道的,根本没有放在眼里。日本人从他们的一家大报纸――《每日新闻》上,读到了以下一段话:‘我们如果害怕数字就不会开战。敌人的丰富资源并不是这次战争创造的。’(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6页)当然,这只是一些基本的方面,在历史进程中还有许多具体因素在起作用。据笔者对书中种种情节的分析,日本悍然对美开战,主要是对必要性的考虑压倒一切,而对战胜美国的可能性认识不够。

从当时日本的立场来看,他们对美国是非开战不可的。因为美国国务卿赫尔代表美国政府对日本提出的要求之一是日本从中国和东南亚撤军。从东南亚撤军可以接受,实际上日本自己早已主动提出了,但从中国撤军这一条是日本军方绝对不能忍受的。“最使会议室内所有人恼火的是,赫尔竟然断然要求从中国全境撤兵。满洲是用巨大的血汗代价得来的;失掉满洲就意味着经济上大难临头。”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细节决定了事态的发展:“悲剧是,使日本人大发雷霆的那一段文字却被误解了。赫尔心目中的‘中国’并不包括满洲,他也没有要日本人从该地撤出的打算。”“在这点上,要是美国的答复是清楚的,至少,日本的反应也就远远不至于如此激烈。”当时所有参会者都以为,赫尔所说的“中国”包括满洲。1967年,作者询问许多东条英机的旧日同事,如果赫尔澄清了这一点,情况会怎样?一些人懊恼地说:“如果他们早说承认‘满洲国’,我们会接受那个建议的!”发动战争与否的问题就会重新得到详细的讨论。最少能阻止珍珠港事件。

作者据此认为,使得一场本来不必要打的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原因有:由于误解、语言上的障碍、翻译错误,以及日本方面的机会主义;美国的民族偏见、对东方的无知、僵硬态度;自以为有正义感,民族的骄傲和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心理。

除了从中国撤军问题外,美国对日本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此前,日本80%的石油靠美国进口)也促使日本要背水一战。总之,日本向美国宣战的必要性在当时是无可置疑的。然而,日本人对于自己能否战胜的看法不仅矛盾重重,且心中无数。近卫首相说:“战争能否打胜,我没有把握。”日本天皇多次询问官员们日本能否战胜美国,得到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他问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将军:“我们能绝对取胜吗?”杉山回答说:“不能说绝对,但有可能取胜。”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等于什么也没说。海军总长永野预言说:“我们定能打胜。”然而当天皇问他:“你能取得伟大胜利吗?”永野却回答说:“抱歉,不可能。”

在没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冒险发动战争,这只能说是赌博,是孤注一掷的赌博。书中说:“只有赌徒才会冒这个大险,而山本却是个赌徒。”

既然是赌博,结局就是难以预料的。首先,袭击珍珠港并未像日本人预期的那样对美国的军事实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其次,随着战事的扩大和发展,日、美双方力量对比的差异日益显现,让日本人深切地感受到落后必挨打的结局。

最明显的是两国的生产能力有巨大差距。日本不仅生产不足,也因运输困难,造成供应的紧张。战场上的物资损失无法得到补充,陆海军最低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这主要是由于美军对日本运输系统进行的毁灭性打击。“此时,大本营才最终认识到,由于疏忽,这场战争要打输了。”

在东南亚战场上,士兵饥饿难耐,甚至以草根、昆虫、树叶、苔藓为生。在拉包尔岛,平均每日饿死一百人。陆军军部人士说,如果有敌人(指美军)一半数量的物资给养,就能打赢。可是“到现在,我们只能拿到百分之一”。有一个名叫神子的日本兵说,战斗的胜败完全取决于供应。与这样一个富强的敌人打仗,日本怎么能打赢?

《日本帝国的衰亡》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纪实著作。书中描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1936年―1945年间和纳粹德国遥相呼应的历程:在东部开辟战场,侵略中国、横行亚洲;发动太平洋战争,直至最后战败。该书所用的史料极为丰富,不仅有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还有一些当时日本的公卿贵族、重要军政头目和参战当事人提供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作者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从剑拔弩张的御前会议到无数炮火轰鸣的战役――其中有不少细节,包括人物的对话、动作,甚至当事人所处的位置、说话时的神态、口气等等,都跃然纸上,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作者说,这些对话绝不是他虚构的,都有充分的根据,所有叙述和转述都曾请当事人过目,得到他们的确认,其真实性不容置疑。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内容自然增添了本书的魅力。它于1970年10月在美国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夺得1971年度的普利策新闻奖,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该书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史,有一定的价值,被人誉为《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姊妹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