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方了解中国的里程碑读物《中国概况》出版记

2008-10-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凌 我有话说
1982年夏,我从中国社科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分管文学、历史、经济、国际和综合等共5个编辑室。

1984年中国政府领导人访英,英国最大的出版商培格曼出版公司的董事长麦克斯韦尔向他建议:中国对外交往日益扩大,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但中国对外出版的刊物比较零碎、分散。他希望能和中国权威方

面合作出版一部英文版的有关中国的大百科全书。

1985年夏,他又来中国,向邓小平赠送羊皮本英文版《邓小平文选》时,又重提此事,得到小平同志的同意。我方考虑,出版这样一部书,可以利用英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和世界性的发行网,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新中国的成就,对我们有利,同意合作。但由哪一个单位、由谁负责?外交部、文化部和中国社科院领导会商,最后认为,中国社科院是综合性的多学科的研究机构,此任务应由社科院担负。社科院落实到社科出版社,出版社则落到我的头上。我当时已60岁,到离休年龄了。但领导不让离休,我就只好担起来。但对这样的书如何编?什么体例?一点没有把握。一般的百科全书都是按条目编写,这样的体例肯定不适合外国读者,后来经多方考虑,决定将有关中国各方面的内容分为20编,每编下面又分若干章、节,每章、节分别请有关的学者、专家撰写。内容大都是从古代讲起,说到这个领域的历史、现状、成绩和问题,发展方向等等。这样,外国的读者一书在手就可以了解中国各方面、各个领域的情况。外国的学者、教授、研究人员如研究中国某一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从该书的有关章节找到线索和轮廓。

1985年夏,我和社长张定应邀赴英,和麦克斯韦尔、该出版社的总编辑斯蒂尔、总经理克奈德以及拟定为该书英方总编的詹姆士讨论。他们对我们提出的有关此书的编辑方针和目录完全同意,顺利通过。决定书名为《INFORMATION CHINA》(汉译《中国概况》)。我方负责提供全部英文稿和地图、图片,英方对文稿进行润色(Polish)后,要电传给中方审稿,最后还要请中方总编辑赴英终审签字后才能付印。合同签订后回国,任务就繁重了,要根据目录找有关的权威和专家来撰写。这是影响全书质量的关键所在。

现在看来,这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如“外交”、“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两编,由外交部各司撰写,最后由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钱其琛审定;“中国共产党和外国党的关系”一章,由中共中央联络部撰写审定;“武装力量”由总政组织专门班子撰写和审定;中国的电影、音乐、民族、古代建筑等分别请陈荒煤、孙慎、陈永龄、罗哲文等权威人士撰写。

为了保证全书高质量,我们又组织了编委会。由副院长汝信任主编;副院长丁伟志和我任副主编。大事和重要稿件请汝、丁二位审定;我和我社的刘颖、杨铁婴、程明琨、中宣部的顾明、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康云超任常务编委。每章节都要请作者、责任编辑和常务编委一起反复讨论,发现问题要求修改,修改仍不合格的另请人重写。如中国古代史一章,退稿修改三次,都不满意,就改请我院历史所的研究员杜婉言撰写,写前先一起讨论提纲再动笔,这样一次就通过了。

下一步组织翻译,是更艰难的任务。经过我们各方打听,登门拜访,这个任务还是圆满完成了,连中国的民族、宗教、考古、古代的科技等专业性很强的章节,我们也找到了专家翻译。为了防止翻译有错漏,我们还组织专人将中国文稿和英文稿校对,发现小的错误,我们即予改正,如大的错误,退稿重译。当我们寄去英文稿时,英方往往回电“完美无缺,可以一字不改发排!”

按合同规定,英方可以“润色”,就是做文字上的修改。这是必要的。因为中国人的英文,即使水平很高,完全合乎语法,但可能也会有些地方不符合英国人习惯的语气。因此我们同意他们润色。但只能润色,不能修改原意,特别是怕他们把他们的观点,把关于帝国主义侵华历史方面的观点强加给我们。所以我们设了两道关卡。第一,他们排出清样后,分批传真过来,我们和中文对照改正后,再传真回去。这些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因为全书约合中文200多万字,翻译成英文,篇幅就更大。第二道关卡,合同规定,全书发排后,清样要经中文总编辑终审签字才能付印。我于1987年春以中文总编辑身份应邀赴英终审,并特别注意关于近、现代史部分。英文确实只做了文字上的润色,史实和观点都没有改动。

合同还规定,本书应附有多幅中国地图。要地图,只有找中国地图出版社,该社是国家测绘局的一个下属单位,而测绘局局长恰是我在西南联大的好朋友李晓(李曦沐)。他的帮忙使我们顺利完成地图的任务,30多幅地图都要把地名翻成英文,制版程序十分复杂。地图出版社还提供大量历史地图,其中有两幅是马王堆出土的汉初地图。詹姆士一看,又惊又喜,说:“你们把国宝都拿出来了,真了不起!”

该书还附有1300多幅图片,为此我们走遍了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摄影家协会、各民主党派和有关省市的宣传部门等单位搜集,挑选能和内容吻合的图片,还得把说明词翻译成英文,还要艰苦地讨价还价,我们还让王磊同志去拍了一些照片,以期尽量节省点开支。

本社从社长张定到几乎所有的同志都为本书的撰稿、约稿、翻译、核校、编辑、出版出了力。刘颖、杨铁婴、程明琨、范道丰、刘仁、徐葆初、谢亮生、陈宝辉、张小颐等同志为保证本书的中文稿、英文稿和图片的质量;郑文林、陈新、吕张华、王磊等同志为本书的中文版的出版发行都做出了贡献。

为使国外读者对中国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本书分20编,包括中国的国土与人民、历史、政法、经济、外贸、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武装力量、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体育、文学艺术、文化设施、各种媒体、民族、宗教、外交、侨务、一国两制和统一祖国等,可以说是各方面都全了。每一个领域尽可能详尽地介绍有关的情况、优点和成绩,也不讳言缺点和问题,并指出今后的方向,对中外学术界关心的问题也发表评述。以第3编《历史》为例,不但介绍了中国的古代、近代、现当代史,还附有163位中国著名历史人物的小传和图片、考古学与重要考古发现、中国历史大事记等。这样全面的材料都是一般史书少见的。在中国古代史一章的最后还对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停滞等问题作出评述。英方对此十分满意。在出版时为本书加上一个副标题《关于新中国的全面的权威工具书》。

英方对此书十分重视。初期给我们传真过来的清样都是用的小16开,小号字,后来他们经过市场调查,决定改用大12开,字号也加大了。同时用不会变黄的特种纸张印刷,以便各图书馆长期保存。全书三大卷,共1700多页,附有30多幅地图,1300多幅照片。售价每套795美元,1988年起在全球发行,先后在北京、伦敦、华盛顿举行盛大的发行仪式。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英国权威人士评价:此书的出版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1年我到澳大利亚、美国讲学,发现所到的各大学、大城市图书馆都有此书,美国的加州大学甚至有6套。图书馆管理员告诉我,借阅复制此书的人很多,大都是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有写硕士、博士论文的研究生,把这本书的有关章节当做提纲,然后按此书提供的“进一步研究的书目”找材料,再深入研究。

在英文版的中文底稿的基础上加工并于1989年出版的中文版《简明中国百科全书》,连印3次,共3万多册,深受读者欢迎。此书1993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年至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并获奖。此书资料下限一般到1986年(中文版到1987年),原准备以后每隔几年出版“补充本”,因种种原因,尚未实现。

  (作者系离休干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原副总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