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那位“法兰西编年史家”巴尔扎克,他的《人间喜剧》有97部,泱泱乎大哉,谁个否认得了它的经典地位?但巴老先生为了还一屁股债,加上文思也太汹涌了,有时就写得匆忙而?里?
《红楼梦》可是我们的珍宝啊,可是开头前五回,云山雾罩,迷幻世界,多少人不得其门而入。可是一旦读了进去,又会豁然开朗、风光无限。不过,在快餐化、娱乐化、网络化的当下,这头五回是优点还是缺点呢?说法就不一样了。鲁迅呢?说法更多了。只就语言来看,有人在一本鼓吹“少不读鲁迅”的书里说:“缺憾还在他语言的通病,就是过多的转折语,过多的‘鲁迅调’,让人阅读时能体味一种特殊的节奏,又烦不胜烦。”德国汉学家顾彬在他刚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说:“鲁迅和周作人文风之优雅,迄今无人能及,更谈不上超越。”而沪上一位教授、文学批评家新作《鲁迅一百句》中对鲁迅语言做出评价:鲁迅先生“文辞之美,犹堪玩味”。这些声音,孰是孰非?
在这样话语多元的时代,作为受众,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文学经典中类似的特点呢?我以为,这个关乎接受美学十分复杂的问题,英国作家毛姆的话,一针见血,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18岁之前,毛姆就把莫泊桑最好的小说全都读完了。他终生把阅读视为自己最大的享受。他有关欧美经典作家作品的赏析、评论专著,风靡世界,已经成为文学批评的经典。就是这样一位著名小说家,他是怎样评价莫泊桑的呢?
毛姆说:“莫泊桑是一位自然主义者,一味追求真实,而他所达到的真实,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肤浅”,“这对莫泊桑带来的结果,是人物刻画的简单化”。一个小说家,他作品肤浅,人物简单化,这还不是一个大毛病、大问题吗?但是,毛姆接着说:“尽管如此,谁要是否认他的卓越成就,那是愚蠢的!一个作家有权利要求按其最好的作品给予他恰当的评价。”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作家,作家的缺点你必须接受;它们往往是他优点的补充”。因此“虽然有这些局限,他还是个出色的作家”。接下去,毛姆对莫氏卓越的艺术技巧,进行了入情入理的分析,说“他有创造活生生人物的惊人本领”,“能够在短短几页中给你写出六七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对环境的处理也是如此,他描写的背景简洁、正确,给人以深刻印象……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没有及得上莫泊桑的”。(详见《毛姆随想录》P140-143或《毛姆读书随笔》P213-216)
毛姆对莫泊桑的评论,虽然针对的是文学史上的个案,但对于经典作家作品的阅读、鉴赏和批评,却有着普适性意义。细读毛姆,首先让我们生出敬意的,是他对待文学经典的心态――以艺术至上为本位的科学分析态度。对莫氏,他既指出了其作品致命弱点又对艺术技巧做出了恰如其分的很高的评价,而且充满了热情。
毛姆给予我们的又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他的思辨方法――那是一种艺术哲学在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而细微地体现。“没有十全十美的作家”、“经典作家的缺点,往往是他优点的补充”――这些话充满了艺术辨证法。这一点,对于曾经长期经受“左倾思维”、“大跃进思维”和“文革思维”这类思想方式影响的我们几代人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是啊,我们公正地回望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梅里美、曹雪芹、鲁迅等伟大作家,他们的缺点(有些只能说是特点),不正就是其优点的延长与补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