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嘉:马克思为何忽略了美国革命?
《读书》第12期盛嘉《马克思与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一文从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出发,对马克思关于美国革命的态度和看法作了分析评论。文章指出,马克思对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有着特殊的兴趣,关于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法国
黄兴涛、夏明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热值得研究
《中国图书评论》第11期黄兴涛、夏明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及其学术内蕴》一文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兴起的社会调查热潮。文章介绍说,现代社会调查大体兴起于戊戌时期及20世纪初年。1897年的《农学报》上已有关于中国地方土产的调查报告发表。进入民国后,不仅政府部门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调查,而且社会团体也进行了大量的有关教育、经济和民族、民俗等方面的社会调查。据统计,整个清末民国时期,社会调查报告的总量不下于3万种,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福建教育出版社前几年出版了《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今后还将推出其“续编”。文章指出,这些调查报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且,清末民国社会调查热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有从学术史角度进行研究的必要。
李楠:小报的“上海叙事”
《博览群书》第12期李楠《从晚清民国小报看都市文化》对旧上海的小报文化进行了评述。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小报曾经出版过上千种,它们构成了一套独特的“上海叙事”,呈现了一个从中下层市民看到的上海。衣食住行,是小报扑面而来的内容:比较庸俗的,是“教导”你都市的衣食住行的种种“门槛”,让你精明,不吃亏;健朗的是在都市日常生活与摩登生活之间寻找平衡,让你稳重地、开放地对待都市全新的物质潮流。小报的都市文化品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小报文学成为市民日常的消费读物,而且文学品味主要决定于市民的文化品味。1930年代的《社会日报》主编陈灵犀看出新文学已经在读者中扎根,便首先将其引入,不料报纸销量急剧下降,为了生存,只好再把新文学作家驱出小报。“这些小报的历史经验,可能是可以直通今日无光十色的市民报刊的”,该文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