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长城的研究也没有停歇过。明清
亚瑟・沃尔德隆是位大学教授、历史学家、中国问题学者,美国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副主任,他在《长城・从历史到神话》采用了实证方法,对长城作了极为详尽的考索和探寻,力图以丰富的历史资料来采证他的观点。可贵的是他不妄虚言,不采陈说,而是独辟蹊径,从《诗经》、《易经》、《礼记》、《魏书》等大量中国古籍和近代日本、西方的研究成果中力证己说,避免了概论式的论述窠臼,也没有在繁复的历史文献中迷失自己。他将长城历史沿革及长城的社会文化经济意义的融汇论述,以严谨的历史实证方法,在参照中西大量有关长城的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展现了长城的历史全貌和跨越时空的文化意义。
全书的叙述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即长城的历史存在、明朝长城建造的历史因果、对长城的现代新解。作者沿袭历史发展的脉络,从春秋战国、汉唐元明清,一直到近现代,对几千年来长城的历史递嬗和变迁作了线性的铺叙。作者指出,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城的影响和作用并不凸显。只有到了明朝,这段历代南北的军事阻碍才形成了东到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达6700公里,约13300多里的真正“长城”,今日长城之主体即是明长城的历史遗存。对这方面的论述,是作者着力最勤、研究最深入的地方。作者撷取明朝“土木堡之变”这个历史的重要事件,以鄂尔多斯草原和河套平原的地理位置对明王朝的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楔入,试图阐明明王朝之所以构建长城的现实渊源和心理因素。在讨论明长城时,他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探讨了永乐皇帝的治国方略和撤离草原边缘的原因,阐明了明朝军事衰败的军事和经济原因,指出了明朝早期安全体系崩溃的必然性。他将长城修筑与国家对外政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撇开了单纯的军事防御论。第三部分对长城的新解,则是本书作者对历史长城的现代性阐释,与前两部分相比,前者客观理性,后者则带有感性和主观的成分,需要读者在阅读时理性鉴别。
从历史到神话,长城从历史中发展而来,又模糊了历史。作者注重的是真实的长城史。对文献的熟练运用和科学理性的写作态度,使得本书的论证缜密细致。在历史实证的基础上,作者以文化的视角审视长城,在长城古老的城墙上刻上了思想的纹章。
《长城・从历史到神话》,[美]亚瑟・沃尔德隆著,石云龙、金鑫荣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2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