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开眼》书名看,就会想到这又是赵瑜和柴然创作上一次突破性的写作。以我的理解,《开眼》,非眼开。开眼,非放眼。应该是诱人观物,让你开眼,带有炫耀之意。世间万事万物,唯有开眼方能洞悉来龙去脉。人生百态百味,只有开眼才可悟透是非曲直。《开眼》则是从国家的“户户通电”工程开始进入,让读者开眼,了解百姓们真实的心声。这对中国的报告文学研究者来说,也将是一次“开眼”。
20余万字的《开眼》,赵瑜和柴然深入遍布全国几十个老少边穷、深山丛林地区进行采访,他们听到看到的是一些普通人无法想象、更无法进入的人类生存的另一个侧面,感受到多少年来,几代人为了祈求一点光明而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心酸故事。作家们在采访中无数次地听到百姓的追问:“户户通电,何时才能到我家?!”
随着“户户通电”工程在全国的实施,那些还没有用上电的农牧民百姓们,终于陆续告别了黑暗,开始用上明亮的电灯了!国家电网主动服务国家大局,履行社会责任,确立“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家电战略,到2010年,通过国家电网最大的限度努力,基本实现“户户通电”。“遗憾的是,时至1994年,中国人均用电量在世界排名仍在一百名之后,中国老少边穷地区的农家为数不少,仍是电的光明照不到的角落,他们仍用古老的如豆灯烛,日复一日熏黄那原始的梦镜。”(《开眼》第15页)
尽管《开眼》这部作品的文体是纪实的,但它本身包含着突破文体界线的诸多因素和能量。更重要的是,《开眼》从心灵的真实出发,去抵达个人的精神品格,去抵达几代人的命运,去抵达血与火交织的历史中的正义,去抵达和完成百年来人们的宿愿。读了《开眼》,会让人感到,责任、使命、精神等要素已给文学注入巨大的能量和力度;同样,《开眼》这部书,肯定不是一些宏大词汇所能限定得了的。
但仅从文学的角度和意义上来说,《开眼》这部书确实让我激动。首先这是一部好看好读、叙事角度独特、语言精致的书。其次是采访的主人公大多是普通百姓,故事真实而感人。一般人的阅读习惯可能会认为像这种歌功颂德表扬稿似的作品,大多属“行业文学”类,作者和出版者面对的是行业的上级单位和领导。而读《开眼》,却一下子会把你带到身临其境地视角中,似乎你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书中那些百姓故事如同亲人一样鲜活,牵动着你的心。他们为了能让政府帮助通上电,集体签名上书中央及省委;他们甚至集体下跪请求政府早日通电,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看上春节联欢晚会,能让孩子们在电灯下完成作业。再看那些为争取“户户通电”而奔波的村、县、市、省及中央领导,多年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被误解甚至于遭漫骂,但他们一天也没有停止这份努力。有时他们也觉得辛苦委曲,甚至说着孩子一样的气话“谁让你生在这个穷地方,谁让你不生在北京……”。
《开眼》中更多的描写不是停止于实现通电,更让人看到希望的是,那里的年轻一代远大而宏伟的设想和理想。他们想到的是,通电后的一些建设问题,修路问题、教育问题、招商引资等问题。这正符合了国家“户户通电”工程的人本意义。通电或者说用电,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人来说,是舒适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处于穷乡僻壤的农民来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实现了“户户通电”,就是为他们打开了开拓视野的一扇窗口,就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走向富裕和繁荣的新起点,也就是给了他们一个关于新生活的新希望。
《开眼》虽然是直接面对现实,但并没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而是从百姓与政府的和谐关系及历史发展的角度,结合自然、地理与文化、风俗等,对国家提出的“户户通电”工程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反思,因而显得更深沉、凝重。
赵瑜、柴然二位作家都是山西籍,他们对太行山一带非常熟悉并有着浓厚的感情,那里有着丰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因此,写到山西一带时,故事极其精彩。《开眼》虽然是报告文学的文体,读着却有着散文的韵律。看看几个题目:“历史的突破自山东始”、“大凉山上放光芒”、“黄河之水天上来”、“边区的太阳红又红”、“西北望,射天狼”等等。
《开眼》是“走进国家电网”丛书中的一部。策划与责任编辑刘克兴在策划《开眼》的采访和作家的写作过程中,可谓受尽了“苦”。编辑与作家打交道,如同建筑队的大工与小工,刘克兴甘当小工,尽善尽美地为作家服务。他说:“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为那些没有通电地区的百姓们做出一点点呼吁,为那些常年在前方艰苦施工无私奉献的电网系统的光明使者们表示敬意。”
《开眼》,渴望远方每一盏温暖的灯火永远亮起,那将是最温暖的光芒。
(《开眼――国家电网户户通电工程记》,赵瑜,柴然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12月,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