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寨出版,谈何做强?

2008-12-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海文 我有话说
2008年最火的名词恐怕要数山寨一词了,它已延伸到各行各业,可谓遍地使用,到处开花。出版业也不例外,今年闹得纷纷扬扬的山寨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便是其中一大典型。据媒体报道,汕头大学出版社“山寨”出了一套《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产生了版权纠纷。

反思事件的背后,业内的山寨行

为由来已久,令人担忧。山寨出版实质是一种模仿行为,它假借名作之东风以促销同质出版物,进而获得利润。众所周知,央视“百家讲坛”催生了一批学术明星,使得他们的图书迅速走俏,但也惹来了不少人的眼红。曾几何时,诸如《草根品三国》《煮酒品三国》《漫画〈论语〉心得》《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图书相继出炉,跟风书、同质书造就了出版业繁荣的“泡沫”。细看这些图书,它们并无非常突出之处,只不过是换个角度娱乐化了一下名作。

大众图书如此山寨,学术图书亦不容乐观。前些日子,笔者在某一图书馆查阅《中国法制史》一书,版本多达20余种,然而内容雷同者甚多。举个例子,当讲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时,华南理工版的与人大版的在“立法体制、立法阶段、立法体系、立法特点”等诸多方面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措辞表述几乎相同。法律类的学术图书尚且“监守自盗”,推而广之,其他图书是不是无过之而有不及呢?

山寨出版意味重复建设,重复建设意味资源浪费,浪费可耻,然为何丛生?从作者来说,一来用以评职称,二来可赚取稿费;从出版社来说,尤其是高校出版社,因所出图书的作者本是教师,再加上与学校的密切关系,每年一批接着一批的学生便是那些图书的动力之源。“五千册保本,大于五千册就能盈利”,这是业内的一大规则。拥有一茬茬学生的大后方,区区五千册不在话下,有的甚至还有学术经费资助,试想哪个出版单位会放弃这块肥肉呢?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同感:当走进图书大厦,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时,我们常常感到手足无措,不知该选哪本书为好。之所以有书面前出现“无书”,无所适从,是因为同质书太多而质量又一般,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以往,书业很可能走向恶性循环。

山寨现象虽然只是出版业的一角,但我们不能置之不理。发展出版业要把精品出版、创新出版放在重要地位,不能为了几个孔方兄,侵权名作,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尤其在经济危机横扫全球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出好书、书出好、好书出,唯有如此,方能让中国出版业真正做大做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