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2008-12-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中华读书报社联合举办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与对外开放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国际出版界人士参加了座谈会。李岚清同志此前的《为了13亿人的教育》一书,曾由外研社翻译推出多种外语
版本,《突围》一书的英文和俄文版的翻译已在外研社正式启动。

  破冰启航 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开创伟业 在对外开放中学习提高

于春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

李岚清同志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日前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随后在北京、深圳、广州、福州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突围与对外开放”座谈会。本次座谈会是外研社和中华读书报社联合发起并主办的。

此前,李岚清同志的教育访谈录已由我社翻译出版过多个语种的版本,统称《为了13亿人的教育》。出版之后引起了深刻的反响。《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仍由我社翻译出版,现在英文版和俄语版的翻译已经展开,相信多语种版本问世后一定会引起更大的反响。

外研社成立于1979年,是改革开放造就的大学出版社。这次研讨会对于外研社有着重大的意义,这将是一次推动外研社更快地走向国际出版界的里程碑式的活动。我们希望出版更多的像《突围》这样的中国主题的精品图书,来奉献给国际社会。本次研讨会的另一层意义是,今后我们将面向国际世界,推出更多来自中国的世界级作者,为我们中国学术界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努力。

杨学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外研社曾经翻译出版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许多著作,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又计划与国际知名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同时也为这本书英文版和俄文版的翻译提供学术支持。今天这里高朋满座,通过对《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的研讨,可以重温改革开放初期这段风雨兼程的历史,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这对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云飞

中央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李岚清同志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同时艺术造诣和艺术修养都非常高。这本书整个编辑过程中,从文字、内容,一直到图片、印制,李岚清同志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这本书应该说是在他的指导下做出来的,既是严肃的政治读物,同时又是艺术性很高的读物。

李岚清同志说,我写这本书是写给青少年看的,写给那些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那段岁月的,没有体会过改革开放初期的突围、闯关的那种艰辛的青年人看的。我们现在搞出版物,就应该着眼于青年,着眼于未来。

叶朗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岚清同志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这本书,用温厚、纯净、平和的语调,回忆和论述了我国对外开放初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也是很有趣味的书。这本书有着浓郁的历史感。

首先,书中生动地展现了对外开放的艰难起步时期,主要是1984年之前的历史面貌。作者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又做了实地考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历史细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可以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其次,这本书在展现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的同时,十分注意总结和提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对外开放初期这段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第一就是作者所说的,“对外开放,国则兴,闭关自守,国则衰”;第二,也是作者所说的,“对外开放每迈出一步,都要突破重重阻力,打破许多条条框框,是很不容易的,甚至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风险”;第三,要冲破阻力,思想必须解放。今天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仍然会遇到观念和体制方面的重重阻力,仍然需要解放思想。

岚清同志书中所体现的平静、平淡、平和的境界,是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就我个人而言,这是我所向往的。

RogerT・Ames(安乐哲)

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西方汉学家和比较哲学家

李岚清同志这本书讲述的故事,称得上是人类当代史上最伟大的奇迹。这本书资料翔实,许多都是之前很少见到的。书中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经济和政治腾飞的初始阶段,以及随后的飞速发展。

外研社已经决定将这一重要著作译成俄文和英文。《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的“突围”意味着向前猛烈冲撞,打破垄断体制,可以译成大国外在意义上的break into,还可以译成向外推进、向前冲。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突围才刚开始。我相信其深远的责任,必然植根于这本重要著作所讲述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突围才刚刚开始,而突围的历史仍在书写过程之中。

康克军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本书又唤起我们对三十年前的回忆,感觉特别真实,有历史冲击感,而且介绍了很多过去不为人知的一些史实,包括高层所做的重要决策。这对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人理解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所创造的财富,都是非常好的一本教材。

李岚清同志是改革开放的领导者、推动者,我是非常有体会的。李岚清同志曾经主管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并且还管着国家外贸出口。他对于国家的高科技能够走向市场,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有自己一席之地,是寄予厚望的。

我们清华大学90年代中期,承担了一项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的重大项目课题。当时是为了打击走私,为海关做集装箱检查。他了解以后,给予了这个项目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前后做出了14次批示,不断推动这个项目,终于使这个项目取得了成功。李岚清同志到清华去视察,当时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项目还在研究状态。他检查完以后,临走的时候把我叫到跟前,在他的手上写了到底的底字。他说小康,这个字你给我做到底,就是一定把这个项目做好。后来我理解这个底的内容太丰富了。他的批示要求越来越高,后来明确指出,我国科研工作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把科研工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第一生产力。大家如果都能致力于此目标,中国在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中,将前途无量。

海闻

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突围”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当时国门初开的艰难,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我们改革初期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当初的突破,后面的许多成功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突围才会有发展。

这本书也不仅是给年轻人看的。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我们遇到新问题,怎么解决?虽然三十年来大家都说改革开放,但开放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解决。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样的经济模式,实际上有很多理念并没有适应现在的社会。可以讲,改革开放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尤其是如何进一步成为世界大国,负起世界大国责任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岚清同志最后的印章刻的是“坚持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他离开领导岗位以后,始终还在强调这一点。我们突围了,可是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很可能随时面临新的艰难环境,始终要保持突围的精神。

牛大勇

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鲜活的历史。我们看历史不再是文件到文件,而是从一些生动的事情上、人物上来看。譬如特区这条路是怎么出来的?除了我们熟知的邓小平同志的历史作用以外,通过这本书我们也知道了李先念、谷牧、华国锋、胡耀邦、叶剑英、王震、习仲勋等一大批领导人在一些关键时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那些事情所起的推动作用。

这本书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着墨并不多,但仍然让我们体会到教育改革也是举步维艰,而且任重道远。因为在国门初开的岁月里面对的问题,到今天我们还是要面对,还是没有解决好。不仅在发动改革的时候需要突围,现在要深化改革,也还要继续发扬突围的精神。这确实是整个改革开放的一个时代背景。

王次?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里有很多史料是我们以前见不到的。特别是有些细节,读起来非常感人。它的史学价值是非常高的。书中有一段内容记述了1977年恢复高考时,中央音乐学院六名教师给邓小平同志写信的故事。当年的考生多达1.7万,而录取名额只有135人。12月9日杨俊等六名教师联名给小平同志写信,请求扩大招生。事隔两天,小平同志就作出批示:看了这封信反映的情况,很高兴,建议予以支持。正是在小平同志的关心下,中央音乐学院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学子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这批毕业生后来大多成为我国音乐事业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音乐家。我于1978年入学,也是改革开放和小平同志批示的受益者。虽然经历了当时的事件,但对一些细节问题模糊不清。比如,关于小平同志修改当时招生方针的内容,他建议把“单位同意”四个字去掉,这虽然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却事关重大,挽救了一批有才华但又有个性的年轻人由于得不到领导同意而丧失了上学的机会。关于政审,也是由于小平同志提出“主要看本人思想政治表现”而摒弃以往审查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为主的方式,这个细节挽救了更多的年轻人。诸如这类事情,我们只知其结果,不知其中的过程和细节。读了这本书后,了解到许多当时发生的事件及其前因后果。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过本书之后,我主要有四点体会:第一点体会,本书充满了政治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写给青年人看的书,书中有非常多的珍贵文献资料,内容提到了小平同志、谷牧同志、江泽民同志等等政治家们,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了解他们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重大决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能够展示出那一代政治家的政治风采,同时能够体现出那一代政治家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十分重大;第二点体会,这本书展现了史学家的理性客观和文学家的文笔才情。看起来是平实的纯净的厚重的语言,实际上反映出了一个像史学家一样的忠于历史,忠于客观事实的立场;第三点体会,本书体现了作者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学术眼光,有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第四点体会,本书具有艺术价值和修养品位。从书中的穿插照片还有印章,以及装帧设计,不但还原了历史,也反应出作者的艺术修养品位,无不引起了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

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有几个特点,首先是客观真实,作者尊重历史,用事实说话;其次是生动感人,展示了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众多领袖干部群众的风采,讴歌了改革开放的壮举;之后,是朴实无华,作者用真实的感情,朴实的语言讲述真实的历史;最后,由小见大,他善于用小故事,小情节,小图片,甚至小篆刻,小印章来表现深刻的道理,重要的历史阶段和一些历史的大事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突围》一书在体例上实现了对传统流行的政论历史题材的一次突破,在设计装帧上精美独到,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既有视觉上的冲击,更有心灵上的震撼。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战线的突围,这样的历史上的叙述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共鸣。通过阅读突围,我们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的步履艰难,以及对外开放的来之不易。鉴于突围的上述特点,建议有关部门将这本书列为高校学生学习当代中国知识,了解当代中国情况重要的参考书或者主要的阅读文献。

沈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给我们们总结三十年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特的角度,就是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李岚清同志告诉我们,当前五年,是如何突破体制约束,释放市场力量,融入世界体系的艰难的过程。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实际上是有制度安排。我们想吸取这样的经验,在做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我们将会更注重制度安排方面的建设。

程旭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我做计算机领域的今天,如何研究开发制造领域的配合是最关键,最艰难的事情,1999年,我在北京大学非常幸运的作出了中国第一套CPU软硬件设计的环境,2000年的时候,李岚清副总理率领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等人听取汇报,非常关注研发时间问题,2003年,李岚清从副总理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然非常惦记自主CPU的情况。

今年5.12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做了一个工作,就是在地震灾区重建的北川中学等的教室中,配备了我国自主研制的系列计算机。自主创新为农村孩子构建了通向信息时代的通途,这就是自主创新的魅力。

高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每一个人,对外开放都是一所大学校。在我们读完李岚清同志这本书之后,我们深深感到这本书对于我们整个民族复兴的意义。

好的教科书可以是传递知识,传递前沿人类文化的核心的智慧。这本书告诉了大家,我们民族的精英分子,在领导这个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上,他们的这种品质和智慧;其次,我们真的很庆幸,以小平同志为代表,用他们的民族智慧,开创了这个事业,我们才有今天;最后,在传递科学的思维观和方法论方面,也告诉我们,要想发展,一定要有永远不满足,要有同时突破现状的强烈欲望。以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这一代领导人,他们的身体力行,是对我们深刻的教育。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推进我们的事业。

张斌贤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由于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我更加关注的是《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关于教育领域重大实践和重大决策的记述。众所周知,教育事业是文革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如何在国力贫瘠、禁锢重重、百废待兴的教育领域中选择“突围”的方向,确实是一个需要超人智慧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从否定“两个估计”入手,搬掉了压在广大知识分子头上、压制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大山,为以后科学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确立了“价值基础”。由此,我们无法不发自内心地对邓小平同志充满崇高的敬仰和感念之心。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样封闭、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重大且影响深远的正确决策,是需要多么巨大的胆识、远见、果敢。同时,我们也要由衷地感谢李岚清同志,他不仅用翔实准确的资料、平实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更以他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这些重大决策的重大意义,使我们更加清晰和全面地了解这些重大决策,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地继承、发展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开创的伟大事业。

黄小曼

钢琴演奏家、中央歌剧院副院长

将本书翻译成英文俄文版本意义很重大,人们经常回头看看自己曾经做过什么。中华民族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她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就要让世界了解。这个意义上,这本书体现了重大的意义。

我是从事歌剧专业的,我们多次出国到欧洲去演出,90年代的时候,他们不会把你认为是中国人,觉得好像对中国人从事西洋音乐这一点就不成立,比如说到奥地利或者意大利,他们就会觉得这是他们老祖宗给他们留下的艺术形式,他会问你,你的老师是在西方吗?我们说不是,是在中国受的教育,他们就更不理解。

中国太需要世界的了解了,因为要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所以我想这本书的重要意义,尤其在外国语大学,在外研社做这件事情的历史意义,将会很快显现。

彭龙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国际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想强调几个感受。第一个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非常惊喜,其中的一个例子我讲给了研究生们听,关于金融业的问题,我本人和学生们,都想进一步搞清楚,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还有哪些可以对我们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贷款;第二个也很感人,使我们有一种很强的历史责任感,是关于一位同事,买了一双皮鞋到美国参加谈判,走到会场时候皮鞋开裂了,正好地毯铺的是绿色的,他把脚伸进去了,看到这个非常感动,任何国家的发展,物质不行了,精神就有问题了。

这本书非常重要,很多资料都是看不到的。而且应该是很好的商学案例,非常重要。而且对我们进入WTO,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到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很多的论述,对我们来说确是很重要的。我想李岚清同志的书里面,有很强的信息,就是我们必须要跟国外融合,要坚定对外开放,要相信国家会越来越好。

胡鞍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次“渐进革命”,虽然没有革命年代血雨腥风的场景,但同样称得上是波澜壮阔。总结过去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一是改革,二是开放。相比之下,我们对“改革”的研究很多,感触也很深,但是对“开放”的研究和讨论还不太够。李岚清同志是改革开放初期很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对中国的对外开放过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突围》一书不仅揭示了对外开放初期许多重要的历史事实,而且总结了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梳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珍贵文献。

尽管如李岚清同志所言,这本书记载的仅是“冲破阻力、突围开放的部分历史”,“中央决策层的事,有的知道一些,有的不知道”,但从一个“参与者、执行者”的视角来谈论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将作者的个人记忆与众多档案史料结合起来,复原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情景,对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人了解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背景、提出的过程、遇到的挑战、解决的办法,进而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有非常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陈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代表

我想谈一下《突围》这本书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意义。我是深圳人,我爸爸是1981年到深圳创业的,经历了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而我本身见证了二十多年来整个深圳的变化。《突围》这本书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的父辈是怎么样开拓的,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怎样带领人们去开拓改革前沿排头兵,改革开放除了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是吸收国内还有世界的先进知识,还要探索一条适合我们本身发展的道路。我想突围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读读物。

孙依依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面对这本书,牛津有三句话想说。第一句是阅读中国。2009年10月,既是共和国60周年大庆,又是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的主宾国年。牛津首先想从这个时间点来看这本书。2006年当主办方决定中国作为主宾国年时,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精心的安排。其实这是世界向中国人所传达一个信心:世界准备好了,希望阅读中国。牛津想说的第二句话是叙述中国,本书的作者不只是一位国家领导人,他还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作者。如果未来我们能邀请更多的共和国的领导人,分别从不同的战线和岗位去讲述当代中国,我们其实已经找到了最合适的讲述中国的主体。第三句话是理解中国。中国会向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为自己所要寻找的选题定的一个基调。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本书具备了很强的历史透视感。

这就是一本好书,一个好的选题具有一种潜力。希望不同岗位和行业的领导人,都能写出精彩的述说中国人历史、叙说中国人未来发展的书稿,牛津愿意和大家一起把这些书稿推向国际舞台,让更多的世界读者,不管是年轻还是年长的,都来阅读当代中国。

王玮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图书佳作纷呈是《中华读书报》评出的今年出版界最重要事件。李岚清同志的《突围》就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本.听了大家的发言,受了这本书的启发,我想中华读书报明年可以策划一个"开放英雄"系列,记录开拓者们做出的业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的勇气和精神烛照后人。我们可以把这个栏目做好。

郝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岚清同志《突围》一书,既是一本改革开放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对当代青年进行对外开放教育的鲜活的、难得的教材。在史料准确的基础上,《突围》采用了大量的文献、档案、领导人手迹和照片,许多史实鲜为人知,为首次公开披露,十分珍贵。岚清同志还以几个重要年份为历史节点,把改革开放30年划分为特色鲜明的4个阶段,科学地提出了改革开放史的“历史分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脉络,也为学术界的改革开放史研究做出了中国领导人权威性的解读。

岚清同志特别提到在对外开放初期,争取世界银行无息长期软贷款,优先支持教育发展的经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使中国近200所高校受益,教学科研设施得以明显改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岚清主管教育工作后,领导了大学扩招的改革,使得更多的青年人实现深造的梦想。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大学本、专科的招生人数从1977年的27.3万扩大到2007年约570万,高考录取率由4.8?上升到56?。这些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远见卓识的创业者们为这项伟大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突围》始终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岚清同志通过幽默的笔调来讲述一件件辛酸的历史往事,非常真实、客观地描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步履维艰。认真阅读和学习《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对于80后、90后的青年学生,了解父辈创业的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