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一书最突出的特色是它把世界上古散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自足的系统进行观照,从世界各地异彩纷呈的散文创作中提炼和概括出世界上古散文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共同特征,呈现出鲜明的文化通观性价值。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也使全球化语境下进行世界文学研究成为可能。《浅论》作者迅速将其运用到世界上古散文研究中来。然而在世界文学体裁中,散文是最难以把握的。上古时代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令人困惑的时代,世界上古散文的范畴更是十分宽泛,很难把握,除资料收集整理的困难外,对其文本内涵的理解、语言障碍的克服等等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欲对世界上古散文进行文化通观是极其困难的。学术界虽然对上古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散文创作已有不同侧面的研究,但把世界上古散文作为一个有机的自足的认识系统来探讨,在散文研究领域还很罕见,也没有专门的研究论著出版。《浅论》弥补了这一研究空白。
一般研究者在观照世界上古散文时都非常注意各民族散文创作的不同特性,是从文化差异性的角度来切入研究的,其实“人类出于同源”,各个民族国家的散文创作在凸显他们自身文化个性的同时,也天然存在着人类文化的共性特征,具有鲜明的文学通约性。如何以文化通观眼光观照世界散文是文学研究者应该面对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理念,《浅论》作者认为,以文化通观性原则审视世界上古散文是“一块亟待开垦的宝地”。作者立足全球化语境,本着“平等的胸怀、大文化的视阈、文学本体的理念、客观的审视”的原则,“让文本说话”为主导的思路,试图找出世界上古散文的共同规律,对世界上古散文进行了深入解剖。《浅论》一书的这一研究视野是非常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的,相信它的出版,必然会对世界上古散文的通观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散文研究开垦出一片重要的学术“宝地”。
其次,作者在具体展示世界上古散文的内涵特征时,充分考虑其创作实际,从内在精神和外在艺术表现这两翼来展开论述,构成了此书一个自成系统的研究框架。作者首先诠释了世界上古散文所呈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内涵,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解剖和阐释。作者认为,世界上古散文的共同内涵主要表现在“宇宙猜想”、“宗教编码”、“生存体验”三个方面,世界上古散文创作实际就是上古人类的精神之旅。在《宇宙猜想》这一章中,作者从“本体猜想”和“人与自然”两个方面论述了上古时期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接着又从“宗教的本质”、“编码的呈现”及其“意象”分析了先民们用宗教编码的方式对世界的神奇探索;在第三章中,作者又从“生态”和“生存的希望”关注上古先民的生存体验。作者把宇宙、宗教、人生(生命)作为世界上古散文的精神内核,既肯定了它们作为艺术之源的价值意义,也彰显了人类思考之初的艺术灵动,是符合世界上古散文创作实际的。作者在详述艺术之源后,又对其外在的三种表现形式即“叙述艺术”、“解释艺术”、“论辩艺术”进行了解读,从主体、结构和行为三方面探讨了这种“叙述”状况,整个论述谋篇布局周密严谨,不仅让读者可以清晰把握世界上古散文的精神特质和外显特征,也为进一步思考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平台。
第三,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作者对世界上古散文研究是以高瞻远瞩的文化通观研究为前提的,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作者并没有以论代史,而是“让文本说话”,以实证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第一,学科跨度大。“该书一个突出的特性是跨学科研究”。书中涉及到了哲学、宗教、文学、法学、历史学、医学、农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如“内质篇”第二章主要是从宗教的角度来阐释世界上古散文的精神本质,以浅易的语言说明了宗教从物形到人形的编码呈现过程,以及上古宗教编码意向经历的玄想、信仰、准理性三个阶段。论述视野涉及文学时,又深入到本学科的各个门类,如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与世界文学、文艺美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充分体现了作者研究方法和思维的开放性。第二,时空跨度大。作为散文史时间的“上古”,作者把它的上限界定于约产生于公元前3100―公元前2680埃及的《天宇和星辰之被造》、《孟斐斯的创世说》神话故事、箴言、传记等,下限以中西方散文为主,中国散文以曹操的散文为标志,西方散文的下限以希腊的特图里安乌斯及其散文为标志。这段时期大约经历了3400多年。这是一个漫长的文学征程,创作了许多不容置疑的散文经典。其涉及的地域范围更为广阔。仅在作者附录的《世界上古散文简约系年》中,就收录到了包括埃及、中国、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希腊、罗马等十多个民族国家的材料。第三,材料收集相当系统。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文本之中,更鲜明的体现在附录的《世界上古散文简约系年》中。它以时间的顺序对世界上古散文作了详细梳理,材料准确,条理清晰,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
最后,就是《浅论》一书引人注目的图文互示的表现形式。这主要是指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以插图的形式来辅助解释自己所要阐释的对象,达到文图互动的整体效果。上古时代距今遥远,给人的只是模糊的、混沌的印象。为了给人以历史的直观,作者在文本中选录了世界各地20幅插图。作为作者的一种独特的叙述表达形式,它不仅给读者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而且“沟通了文学史、艺术史、文明史的多种领域,可以有效地诱发、刺激文化整体性的体验和思维”,“把图画引入文学史研究领域,不仅是为了给文学史增添光彩,变得漂亮可观,更重要的是开发了一份丰富而有魅力的文化资源,给文学史的意义增加了一个独到的知识参证、生命体验和智慧联通的新的符号系统,新的参照系”。
总之,在世界上古散文研究领域中,像《浅论》这样学术视野之开阔,收集资料之赡备,论述之周详,结论之融通的论著还十分少见,正如书后所附吴笛先生的评审意见所说,“《人类精神与艺术之源》一书从内质到外现对世界上古散文文献进行了宏观而精深的论述。作者以艺术的起源和文学文本为依据,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思想的形成,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过程。这一研究课题,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生存空间和研究价值”。
(《人类精神与艺术之源――世界上古散文浅论》,龙建春著,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