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发端,冲撞世界的金融风暴正在引发整个国际市场的萧条,同时正在波及中国的实体经济。这场风暴最后会不会延伸到中国书业?如果冬天真的来临,中国书业又用什么抵御寒冬?
&n
bsp; 这确实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是在这个宏大命题下,牵扯的是无数书业中人切身相关的命运。2008年,书业现金流持续紧张,销售额增速放缓,离开的人越来越多,谁能对2009年书业作出预测?如果进入冬天,书业企业存活与发展的道与术又是什么?这是2009年年初书业最热的话题,其中,由非国有工作委员会和北京新六感出版创意中心所举办的“中国书业的冬天与春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论坛之一。
本报特意选取持“冬天论”的浙江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周立伟,以及持“非冬天论”的台湾大雁出版基地掌门人、城邦出版集团创办人苏拾平先生的精彩言论,呈现给读者,以期读者对“金融风暴下的中国书业”有更全面的认识。限于篇幅,周立伟文章《金融风暴引发中国书业的寒冬》已于上期刊出。
我不去探讨这一次金融海啸是怎么发生的,但是,往往危机就是转机,产业转型,其实就在这个时刻。通常重大的改革都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都在衰退的时候,因为可以做较完整的计划。尤其是在产业转型的重要时刻,是规划最佳的时刻。譬如,美国罗斯福的新政刚好在上世纪经济危机的时候;上次亚洲金融风暴是1997年,那时刚好是台湾城邦出版集团成立的时刻,是一种新的营运模式产生的时刻。大凡重要的技术改革,大凡重要的制度重建,大凡重要产业兴衰的关键点,都在不景气的时刻。为什么会有不景气?原来的需求产生疲态就会需求不足,原来的技术能力不足以支撑需求,需求也会下降。如果有新的技术革新,新的建制,新的营运模式重启需求,就会带来转机。
中国书业:大爆发的前夕
我认为中国书业现在处在大爆发的前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十字路口,或者说拐点。
为什么说中国书业在大爆发的前夕?我觉得国有书业企业化是一个契机,现在改制或者转企,或者上市等等,对所有国有的书业都是冲击。转制的下一步是什么?就是真正的市场竞争开始到来。市场竞争的真正关键就是关心读者到底会买什么书。国有企业有几时关心过这件事?大概只关心什么书会卖,并不是真的关心读者到底想买什么书,会买什么书。现在内地书业的国有企业正在研究退出机制,而我们习惯市场竞争的人,听不懂什么叫退出机制,我们只有两个字――淘汰。做不好就被淘汰,亏损就被淘汰,这是市场竞争的真谛。
民营企业正在正规化,而过去民营书业很难谈积累,打的是游击战,是不能上台面的。民营要正规化,将面对两件事情,必须出现长期积累的方程式,必须出现积累的营运模式。我觉得可行的办法之一是被收编,国营面临市场竞争,可能收编一个民营工作室,由国营来支持。另外一个也许就是自己盖一个营运基地来支撑自己的出版物,这个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或者可以共建基地,趁机扩张。比如,城邦就是三家出版公司合起来,在5年之间从3个品牌扩充为33个品牌的。
我在猜测一个重要的信息――未来5年或10年,是中国中产阶级大量兴起的关键时刻,全世界最大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兴起将会在中国发生。中产阶级相信学习可以改善生活,相信阅读能够提升生活品质,中产阶级是书业阅读的最大、最多、最厚实的力量。如果中产阶级大幅增加,出版者为他提供阅读的材料,为他提供阅读的出版物,而这个群体也相信阅读可以帮助它,这是一个好的契机,也常常是出版多元化的基础。
年轻族群的阅读有了新模式。过去我们认为一个读者要读书,他是到了书店看到有这些书才决定要买,年轻族群现在不是这样,他不是到了书店才发现有这个书,而是在媒体上通过互相的交流,朋友之间互相的介绍知道书的信息,你只要把这个书摆出来他就会买。关键在于,他想读这个书,是因为他在媒体上已经完成了想读这个书的欲望,这称之为媒体成为阅读的一种催化剂。
渠道截弯取直。我们认为在未来,传统发行之外,会有更多的直接往来发生,因为市场经济的关系会活泼化。我们认为目前内地的书业出版,书种过多,但是开发不足。比如说,今年我发现,这一两年来太多的出版社做生活健康类图书,生活健康类会是大灾难还是一个机会?其实出版的发展一向有一个模式,就是,从一个无人地带开始发生,他耕耘,做出来,得到反映,然后再去耕耘另一个品牌,开发无人地带。城邦为什么可以从3个品牌变为33个品牌?比如说有一个出版社叫做易博士,就出《第一次买基金就上手》,《第一次买股票就上手》等系列的入门书、图解版,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成立一个出版社。每一个无人地带,城邦都是用一组品牌和团队下去做,所以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很快的发展。我认为还有很多这样的无人地带正等待开发。
迎接书业拐点的关键
如果书业即将大爆发,其关键在于成长、发展、组织、运营、团队和激励。
首先要申明的是,获利能力不是码洋相加。现在我们看到内地上市的书业集团号称一年10亿或者百亿的规模,可是你会发现这些规模的得来是相加不是增加,把发行集团加上出版集团,把出版集团加上印刷集团,把印刷集团加上房地产集团当然就百亿了。但成长一定是增加――找到无中生有的办法,这是成长的秘密,成长的动力。现在内地几个上市的书业集团,利润率是3%到6%,太低了。一个成长过程的企业,它的获利率至少应该在净资产的20%,才有扩张的能力,表示它的模式是对的。
一个成长的组织,一个在大爆发条件下能够快速发展的组织,它一定有一套发展策略。这个发展策略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品牌延伸。城邦的模式叫做多品牌策略,就是找到一个品牌介入市场的方法,找到一个品牌的获利能力,就一直增加品牌。在大爆发的时代里,出版多元化就是竞争利器,对于任何一个小的领域,你都可以用一个品牌去对付它,那么这一块需求就是你的。
对于民营书商来说,要被收编或者自建平台,怎么搭建一个长期有弹性、有竞争力,能够支撑成长的平台和组织?很多国营企业的组织叫金字塔层级,城邦却做了一个平台式组织――它的营运平台是一致的,只有两个层级。运营的基本公式是什么?在未来,在这个大爆发的环境里面,你如果可以快速发展,需要共享机制和共享管道。我叫做“品牌独立小而美,基地内建厚而实”,组织需要随时看到读者的需要,并且能马上开发新的书种。
激励也是非常重要的。过去在金字塔的组织里面,编辑做编辑的,营销做营销的,社长做社长的,这是管理的“分崩离析”,不知道整体营运进展到什么程度。组织需要有一套经营指标,而且是透明的,每个人都能随时掌握前端营运的现场实况。对于人才,他能够赚钱,你就要给他提成,而且要公开。
大雁出版基地的模型构架,我愿意与内地书业共享。我从城邦出来之后,花了三年时间搭建了这个大雁出版基地。大雁五个品牌,其中有三个品牌的法人属于大雁,但是有两个品牌是开放式的,是独立的经营者,自己是法人,基本上是自己用自己的资金营运,我提供平台服务。服务分为三个,营运中心、销售中心和咨询中心。其中营运中心包括财务出纳、会计入帐、行政总务、仓储物流这四个机制,这个机制下面有四个系统来营运,收支票据系统、管理报表系统、人事薪资系统、存货资产系统,这四个是我们营运中心必须负责的。销售中心有四个项目,店销发行、专案特贩、零售交易和直效展览,它有三个系统,进销存退系统、对结帐款系统、客户往来合约。平台还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四个项目,策略拟定(提供品牌咨询),经营顾问,书市研判(我们有自己做的书市研究报告),还有行销会议(通过营销会议来做咨询)。这个咨询下面有四个系统,营运指标系统,预算规划进度,市场动态观测和产业环境报告。
因为台湾市场正在萎缩,有人问我台湾出版怎么办?我只有一句话,“专业”,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找到出路,出版人只有更专业才行。以前谁都可以做出版,所以台湾有四千家出版社,现在出版有门槛,必须专业,专业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于未知情况找到解决方向和答案的人。我认为将来海峡两岸有机会走向一个分享,比如分享市场竞争的经验和分享营运模式的打造,那么,怎么样通过一个有形的形式嫁接?我提供嫁接的四条路,第一叫做购并。台湾的出版社有很多的市场经验,该怎么买?这个问题今后我会详细谈到。第二条路叫做投资,台湾有出版社,你可以入股,然后从中可以嫁接学到这些东西。第三条路叫做复制,比如,大雁有五个出版社,你觉得它的书很好,我可以把出版社搬到内地。嵌入你的营运机制中,一本书在台湾和内地同时出,两个市场并不冲突。第四是共构,比如我们共构营运基地。搭建营运基地,在营运基地上面扩充各种小而美的品牌,这个品牌可以是副牌,可以是工作室,或者任何其他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