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

2009-01-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何朝辉 我有话说

福克纳

托妮-莫里森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揭晓,获奖的是一位法国作家。因而,近几年得奖呼声较高的美国作家如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和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等人在连续多年希望落空之后还需等待时机,等待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评审们能够青睐他们。如果他们不像诺曼・梅勒那样“不幸”去世的话,他们当中或许会出现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这仅仅是可能。

这种可能性在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常任秘书霍拉斯・恩格达尔(Horace Engdahl)看来似乎更小了。他在十月初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中说到,“当然,在所有重大的文化里都有强大的文学,但是你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欧洲仍然是文学世界的中心……而美国不是”。他还说到,“美国(文学)太孤立了,太与世隔绝了。他们翻译的作品不够,他们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大的对话中来”。在恩格达尔看来,“这种疏忽或无知”才是致命的。此言一出,恩格达尔便立刻遭到了美国文学界猛烈的抨击。有人认为恩格达尔读过的美国文学作品太少才做出这样的评价。也有人认为评审们的眼光不够精准,才在连续十五年都没有把文学奖投给美国作家。还有论者认为评审们有些“偏私”,在这十五年里九次把文学奖投给了欧洲作家。喜爱或者研究美国文学的读者都会对此有所不满或感到失落。可是,不管怎样,我们不可忘了这样一个事实: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世界性的奖项,从1901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以来(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1943年因故未评奖外),在这107年中已有十位美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在世界文学之林当中所占的比重已经相当大了,而且,美国文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文学之一,美国民族文学的建构与发展才进行了两百多年而已。可以说,美国文学虽然年轻,但它发展很快,已经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生前立下的遗嘱,瑞典政府将文学奖授予“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诺贝尔文学奖的出现“代表了人类对于文学的世界性标准的寻求与思考,同时也预示着在文学的世界性交流中,人类所创造出的非凡成就”。众多美国作家都在为“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和能够代表人类的非凡成就而努力。

1930年11月,“由于其描述的刚健有力、栩栩如生和以机智幽默创造新型性格的才能”,辛克莱・路易斯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从此,独立的美国文学开始得到欧洲的承认,把美国文学当作英国文学附庸的时代一去不返,美国文学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卡尔费尔德在“授奖词”中所说,“辛克莱・路易斯是一个美国人。他写的是一种新的语言――美国语言――作为代表一亿两千万美国人的一种语言。他要求我们注意到:这个国家至今还不完善或者熔化殆尽;它依然处在青春期这个狂烈的年代。伟大的美国新文学是和民族自我批评一起开始的。它是一种健康的标志”。这一“授奖词”不但肯定了作为作家的美国人辛克莱・路易斯,它也肯定了新的美国语言和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的美国文学。因此可以说,路易斯是美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拓者,他为美国文学开创了国际地位。从此之后到1993年,有九位美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分别是尤金・奥尼尔(1936)、赛珍珠(1938)、威廉・福克纳(1949)、厄纳斯特・海明威(1954)、约翰・斯坦贝克(1962)、索尔・贝娄(1976)、艾萨克・辛格(1978)、约瑟夫・布罗茨基(1987)和托妮・莫里森(1993)。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评审们并不像有的美国评论家说的那样缺乏“认可天才”的能力。以福克纳为例。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福克纳已经完成了他所有作品中能使他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名垂青史的绝大部分作品,然而,福克纳在美国文学界和出版界的名声并不好,甚至是“受尽诽谤”。在1946年之前,福克纳已经完成的17部作品在书店里竟然连一本也找不到。因为自己的小说没有销路,福克纳常常同出版社就合同问题发生纠纷。同时,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支出,福克纳不得不同好莱坞的电影公司签订长期的合同。可是,好莱坞的编辑工作并不适合福克纳,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已经受够了好莱坞,人不舒服,心灰意懒,只觉得浪费时间,想象中出现各种爆炸或崩溃的症状。”也因此,福克纳同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也经常摩擦不断。福克纳就是在与出版社和电影公司的纠缠中进行创作的。当然,更让福克纳难以忍受的是美国读者和评论界不能理解和接受他的作品。所幸的是,这位从一开始就想获得名声的“孤独的天才”却在欧洲获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连安德烈・纪德和让・保尔・萨特都是他忠实的读者。萨特曾说,“在法国青年的心目中,福克纳是神”。1946年,福克纳作品的一位瑞典文译者就预言福克纳应该得到、并能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同年,企图“纠正福克纳的价值和声誉之间的不平衡”的马尔科姆・考利编的《袖珍本福克纳选集》推动了对福克纳的成就的重新评价。但真正使福克纳受到美国读者和文学界的重视并使他享誉世界的是四年后的11月10日他被告知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位曾不受自己家乡人喜爱的乡下人得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认可,是因为“他对美国当代小说作出的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福克纳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创造性地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对小说创作进行了许多大胆而成功的试验,巧妙地运用“时序颠倒”、“神话结构”、“多角度叙述”和意识流手法等现代派技巧来描绘两百多年来美国南方社会的沧桑变迁,表现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中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创造技巧,福克纳被认为是与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爱尔兰的乔伊斯并驾齐驱的现代派意识流小说艺术大师。福克纳显然受到过欧洲各国作家如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等人的影响。像其他许多美国作家一样,福克纳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三次去过欧洲大陆,大部分时间是在巴黎这个被称为是“现代主义艺术摇篮”的所在地。当时,普鲁斯特和乔伊斯早已成了文学青年崇拜的偶像,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美国青年一代都曾去巴黎寻访过他们的足迹。只是归国之后,这些青年一代的作家并没有都在小说的创作方面进行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是福克纳和海明威,他们分别在小说的创作技巧和小说的文体方面取得了各自独特的成就,从而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获得该奖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当现代派或现代主义创作技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在欧洲得到认可的时候,美国读者显然对这一非传统的小说艺术还不够认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从一开始福克纳怎么也不能被自己的同胞所容纳。从福克纳受到过欧洲各国文学大师的影响来看,福克纳显然是在与他们进行对话即运用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进行小说创作。对话的结果便是他最终站在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这似乎从某一方面印证了恩格达尔的话,抑或是能获得该奖的一个参考依据,即作家的作品要参与到大的对话中去。

恩格达尔的所谓“参与到大的对话中去”也在当代几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如索尔・贝娄和托妮・莫里森等人身上得到了体现。索尔・贝娄获得该奖是“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具体地说,通过他的小说,贝娄突出地刻画了众多的犹太裔美国知识分子的形象,通过对他们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生存状态进行具体而微的观察和审视,从而对普遍的人性进行了探讨,并对当代文化进行精湛的分析。不可否认,贝娄对犹太裔知识分子的刻画与分析是二战之后当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与刚过去不久的历史的一种对话。同样与历史进行对话的还有莫里森。由于“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了活力”,莫里森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而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女作家。莫里森的作品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她不仅熟悉黑人的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圣经》,她也受到过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她的创作手法有海明威简洁明快的风格,情节的神秘阴暗又近似福克纳,她还明显地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莫里森的小说具有重大的主题,展现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如何看待过去的历史(黑人奴隶制度)是美国当代现实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敏感的问题。莫里森通过她敏感而细腻的笔触把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呈现在了(美国)读者面前。通过小说创作,她告诉读者,美国需要回归历史,需要面对过去,需要深刻地痛悔和反思历史和过去。很显然,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在更宽广更深远的层面上在与历史进行对话。因为黑人奴隶制度不仅仅是美国的历史,它还是欧洲各国与非洲各国等各个国家的历史,它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抹灭的屈辱一章。莫里森将她的小说置于美国?洲文化、欧洲文化和非洲文化等文化大框架中进行反思,以凸显人类共同的过去,来探讨人性的善恶,这是她的伟大之处。

当美国作家今年再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之后,有美国读者预言,考麦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和威廉・伏尔曼(William Vollmann)两人分别有望在近十年和二十年之内摘得桂冠。当代美国评论家经常把麦卡锡和福克纳、梅尔维尔进行比较,可见麦卡锡是一位实力派的作家。伏尔曼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新秀,评论界称他为新“品钦”。伏尔曼是个年轻有为、在艺术上进行不懈追求的探索者。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对厄普代克说“对不起”,对欧茨说“不要抱有希望”,对罗斯说“你在想什么”之后,美国读者试图寻找美国文学新的希望,麦卡锡和伏尔曼,尤其是后者很可能就是希望之所在。

纵观整个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一直到当代美国文学各种流派共同存在竞相争辉的局面,这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中也可窥见一斑。辛克莱・路易斯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优秀的代言人之一,之后的福克纳则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家。虽然没有一个典型的后现代派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90年代的莫里森是一个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于一身的集大成者。可以说,自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文学的一座高峰,至今还无人可以逾越。2006年由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邀请200名作家和编辑共同评出的“过去25年来美国最好的小说”中,莫里森的《宠儿》排名第一即是证明。美国文学要想再放异彩,美国当代作家还需继续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