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年味渐淡书香正浓

2009-02-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丁杨 我有话说

春节长假,归心似箭舟车劳顿或原地踏步就地过年,似皆有时间不够用、来不及开始就已结束之感。走亲访友、觥筹交错之外,偷闲读两本书也是不错选择。这期推荐榜问世时,2009年的日历已翻过一月。年初书业收获旺季的热闹未消
,纷至沓来的书怕是整个春天都消化不完。牛年的阅读,才刚开场。

包含叶圣陶父子近五百封书信的《干校家书》出版至今反响颇佳,时隔一年,又一部书信集――《父母昨日书(1938-1949)――李锐、范元甄通信集》带给读者更大的感触与震撼。该书为毛泽东秘书李锐之女李南央据父母多年原始通信整理编著,特定的通信人身份、风起云涌的年代在书信中得到真实呈现,是审视20世纪中国历史不可忽略的珍贵资料。陶希圣的《潮流与点滴》则是近来值得一读的纪实类图书,作者自谦此非传记,但其一生与现代史上若干大事、要人有关,更是当年震惊中外的“高陶事件”主角之一,是故该书在回溯其传奇人生时亦可看作彼时中国的侧面写照。与《潮流与点滴》相较,《周作人传》是不折不扣的传记,作者止庵用扎实、严谨的态度将其多年研究周作人的积累以编年方式体现出来,如其所言,“所写须是事实,须有出处;援引他人记载,要经过一番核实”,令读者据此对传主有所判断,而非受传记作者主观因素左右。保罗・奥斯特的处女作《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可算准传记,前半篇幅写父亲,后半本写自己,已显露出他对孤独的细腻刻画与出色的叙事能力,读者或可从中一窥这位近年“走红”中国内地的美国作家的自我描摹。

一百多年前中国什么样?《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中100张从香港到北京沿途的照片连同相关实地游记给这个疑问提供了写实、贴切的答案,照片和文字出自美国摄影师詹姆斯・利卡尔顿之手,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留下的这些“历史”,隔着一个世纪时光沉淀成串起那段历史的珠玑。而《1978-2008私人阅读史》中,则是用若干私人阅读记忆串起改革开放30年的别样视角,扬之水、止庵、陈子善、吴晓波、毛尖等不同身份、年龄段“读者”开列30年来的个人书单并细述阅读记忆与开卷甘苦,循着他们的读书轨迹,30年来国人文化、思想历程演变依稀可见。

春节期间在家读得最多的是“吴鲁芹作品系列”,这位作者此前我从未听闻,他举重若轻、机趣诙谐的文章带给我久违的阅读惊喜。读吴鲁芹时想起木心,虽然他们写作路向与风格不同,但都早已名播海外华人文化圈、文字风格鲜明、迟迟为内地读者所见识。游走东西的求学、就教生涯使其文章杂糅中外散文特质,视野开阔,用典信手拈来,锋芒迂回含蓄,有隐隐中国文人气息,亦有英美散文的闲适、旷达。与墙外开花香回墙内的吴鲁芹不同,几年前名动中文论坛的“三七”以刀尔登之名出版的《中国好人》则有望令其文名从网上蔓延到书页中,书中精选刀尔登十年来谈古论今的文章,言及当下每每在生活小事中看到背后的深意,写到古人更于犀利、幽默中见其中文、历史功底,刀尔登的痛快笔触总能戳到读者想到又无从说及的痛处。和上述二位相比,诗人、译家黄灿然早为众多内地读者熟知,其随笔集近作《格拉斯的烟斗》自然不愁知音,这是他纵阅西书的边角杂感与“八卦”发现,有趣好读而风雅悠然。

以理性、批判性为人熟知的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亲子通信《亲爱的安德烈》成为她近来最受欢迎的作品,书中文字保持其一贯文风,却多了几分耐心和母性,两代人、东西方,所有隔阂似乎都能用这些书信弥合。匈牙利女作家克里斯多夫所著《恶童日记》中的双胞胎男孩可没有安德烈好运,他们的童年笼罩在战争的残酷与成人世界的卑下、龌龊中,他们相依为命、自我教育,与冰冷世界抗衡,文字中的冷静、直接令人心悸。杜鲁门・卡坡蒂的《圣诞忆旧集》则完全是一剂温暖、动人的心灵鸡汤,他对童年的回忆慰藉其一生,也滋润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最后要说说“献给还未识字的小朋友和已经识字的大朋友看”(宣传文案)的“大拇指无字故事书”,顾名思义,除封面、版权页和书末附上的解读方案,正文只用图画表达,每册讲述一个故事,内容、结构和走向全凭读者理解,图画成了最多义的表现形式,阅读之乐就在见仁见智的差异化理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