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人类学看中国传统信仰

2009-02-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未 我有话说
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体系,又经历西学东渐以来不断深化的思想变革。这一思想变革的迫切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在中国经济改革30年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尤其突出。思考和解答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何去何从的问题,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李岚的《信仰的再创造――人类学视野中的傩》是一本试图运

用当代西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国传统思想信仰的著作。通过对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融会了中国各种传统思想的宗教仪式的考察和分析,李岚提出了对中国信仰的一系列看法。她认为信仰并非一成不变的系统,而是一个不断再创造的过程。这决定了一个民族的信仰不可能存在一个所谓的断带。即使在深刻而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民族仍然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的基础去重构它的思想信仰体系。旧有的思想信仰会受到社会变迁的挑战,但是,它只有被不断再创造,而不是被彻底抛弃。通过对傩这个个案的研究,李岚发现,中华民族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信仰体系的社会根基远远没有消失,这体现在现今中国的社会组织形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城乡之间千丝万缕的社会联系等方面。这说明无论一个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改变一个社会的个性特征。因此,与一个既定的社会基础相联系的民族思想信仰注定不会脱胎换骨。深刻社会变迁必然迫使原有的思想信仰发生变革,但这一变革只会去除某些失去合理存在条件的信仰因素,吸纳一些新的符合合理存在条件的信仰因素。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在21世纪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在《信仰的再创造》中,作者特别强调了能动的个体在再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这一个体的能动性构成了信仰再创造的动力,它源于人基于利害计算做出的行为决定。因此,李岚指出:尽管以国家权力、意识形态、制度、政策等等为代表的社会结构对人的再创造具有不可抗拒的制约力量,个体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这一制约,个体不会让自己的创造力闲置起来。能动的个体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不断根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各种各样的信仰做出选择,这一不断的选择形成了一个民族思想信仰不断再创造的河流。

根据西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信仰的再创造》基于深入细致的社会考察。按照社会人类学的术语,这样的考察叫“参与式观察”,即研究者不仅要前往被调查的人群中进行观察访谈,还要与被调查的人群生活在一起,参与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从而获得对被调查对象的真正了解。为了完成这一思想信仰的研究,李岚从事这样的参与式观察长达9个月,并在事隔11年以后,对这一地区的人群进行了回访。这样的考察使这一思想信仰的研究具有深厚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做基础。作者的基本观点的形成,来自对被调查对象的深入观察和体验。除此以外,根据中国社区的特点,李岚还主张跳出西方功能主义人类学派的局限,把研究对象放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在运动中研究它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她强调,每一个在参与式观察中所看到现象,不管看上去有多么微小,都应该与历史联系起来。而一旦我们这样做了,这一现象的不稳定性、变化性、趋于不完美性等特征就会立刻凸现出来,从而把社会变迁以及这一变迁对一个民族思想信仰的深刻影响展示在我们面前,从而帮助我们找出被考察对象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规律。

基于这样的研究方法,《信仰的再创造》不仅对国民的思想信仰问题作出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且还在傩仪式的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正如李岚所言,面对一个宗教仪式,社会人类学家感兴趣的,并不仅仅是这个仪式本身的特征,诸如仪式的起源、定义、分类、传播与发展、表现形式等等,而是隐藏在这一仪式背后的社会事实以及该仪式与这些社会事实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一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角度使傩仪式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思路,与国际同类研究接轨,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信仰的再创造――人类学视野中的傩》,李岚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4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