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像鱼一样游弋的文字

2009-02-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凸凹 我有话说
好像是2007年初的样子,我从《文学报》上读到一个叫苏北的人写的一篇作家印象记,题目好像叫《钱玉亮,你听我说》。我对钱玉亮的作品是熟悉的,特别是那篇发在《上海文学》上的小说《红草湖的秋天》,颇有契诃夫、屠格涅夫式的气韵,下笔缠绵,像小草的叹息,微弱中,却有淡淡的香味。这样的作品让人过目不忘,便对钱玉
亮产生了惦念。但后来却几乎见不到他的文字了,成一种隐痛。

读到苏北的文章,始知钱氏还过得很好,只是陷在世俗生活的温暖中,停止泣血的歌唱了。苏北是他的知己,为他遗憾,笔底颇有怨语,且流露出忧伤。

真是让人心热,于是我记住了他。

半年后,我们竟同时出现在高邮,且同居一室,且一同登上汪曾祺文学奖金奖的领奖台。我们聊到钱玉亮,聊的最多的当然是汪老。他对汪老的热爱,几近痴迷,好像他的生命品质和文学境界皆是汪老所赐。在高邮中学的追思会上,他以“铁杆汪迷”的身份发言,从随身的包里一本一本地拿出了六十多本汪老的书,囊括了汪老著作的所有版本。他说,一本《晚饭花集》我摩挲的时间最长,刚买到的时候,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把书抄了一遍。我被汪老的文字包围着。我能走到今天,有现在这个样子,是受汪老阳光的照耀。

汪老是个妩媚的光源,这是我读汪的感受。苏北既然是在这样的照耀下成长起来的植株,一茎一叶,自然被妩媚的元素所涵养。读他送给我的两册书,即:《像鱼一样游弋的文字》和《灵狐》我得到了确切的验证―――文字始终氤氲着两种东西:质朴与温暖。

他真是得汪老的真传,用最简洁明白的文字,说平常的道理,淡而雅,平静而深刻。真正的读书种子,最喜读的就是这样的文字,因为它直逼本质,又不喧不悬、不炫,就如橘红色的炉火,温微的烘烤,却穿透肌肤,直抵内心,得熏然的享受。

汪老之后,这样的文字真是稀有;然而苏北又是那么年轻,便由衷地生出敬慕,且有一丝隐隐的妒忌。

他的书有资格与汪曾祺的书放在一起,且能被反复阅读。能被反复阅读的书可不得了,说明它有可靠的品质。

2008年4月,我收到了他的新著《一个人的千愁百结》,读后,我的感觉有些变化,觉得苏北虽然痴迷于汪老,却不愿意被汪老覆盖,他要“活”自己。最突出的一点,汪老是老道成精,在娓娓地道来的同时,有玩味;而苏北虽试着穿上道袍,却掩不住赤子心地,他投入自己。他的《那年秋夜》、《水吼》、《长山》、《美丽》和《玻璃女孩》,虽沉静地叙述,却在隐忍中有波澜。因为内心是热的,却要节制成优雅,便忧郁。这一点,他又与废名相仿佛。

《长山》一篇,开头是这样写:

  长山的意义因两个女孩而存在,否则这一个地名可以删去。长山,这是多么庸俗的名字!它就像人的名字叫金贵和发财一样,直白而俗气。

这样的叙述地标,注定作者要有“我”的在场。到最后,他写道:

  他们在午后的蝉鸣中离开了长山。午后的阳光忽明忽暗,像他们的心情。但阳光强烈如铁,针刺般射下来。他们的工作业已完成(给女孩搭蚊帐),没理由再呆下去。两个女孩也要在这蝉鸣的午后寂寞下去,可她们并不表示什么,催促他们赶路;而她们的脸上,一种节日般的兴奋还没有退尽。

貌似写“客观”,其实“主观”都在的,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业已长成,虽依旧唇红齿白,心底却已抹上一缕沧桑。

统揽这册文字,很难用简单的话概括苏北。

心存善意,悲天悯人,温暖和煦,自然有汪曾祺的浸染。

情致所到,又如净水遇微风,顿生涟漪,呈现诗意,一如孙犁。

觉明白处太浅,摘一片云雾,搅一团涩味,增几分神秘,近乎废名。

又懂得留白,应悉数道来之处却不着文字,简刻瘦寒,类似知堂。

大巧时存拙,流畅时截流,深刻时天真,好像他很愿意遥望沈从文的余影。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道出苏北,即:质朴与从容,简约与散淡,均出自别有用心。

以上诸家,好像哪家他都师从;其实骨子里,他哪家都不迷崇。他杂糅种种,自成气象,一味地要写得好。

《有关品质》一文中他透露出了心底的消息,他特别推崇沈从文的一句话,写得好是应该的,写不好才是不应该。这是谦卑,也是野心。

我喜欢有野心的人,因为野心往往与品格、境界和精神有关。正如想挣大钱的人,到了最后,钱在他的眼里已不是物态的钱,而是生命的标高;想当大官的人,到了最后,官职已不是身份地位的显示,而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

从他的《一个人的文学史》中可以看到他的生命本色:他的人生道路,一切都是从文学而展开,包括爱情、职业、居停、好恶。本来他已在北京落脚,因为不适宜文学,又举家迁回合肥;本来姿态放低庸福近,因为与文学相悖,便毅然转身。

所以,他对钱玉亮所表达的遗憾和忧伤,与其是表达给钱玉亮的,不如说是表达给他自己,让人们看到他对文学的信念。他对文学的多情近乎圣徒,好像即便是荆衣芒履、餐风饮露,对文字之恋,也是不会有丝毫的犹疑的。

而且,他对现世的小温小暖存有戒心,他告诫自己,要得到永恒的温暖,自己要成为炉火。

我突然觉得,用“像鱼一样游弋的文字”形容苏北是恰切的。水虽然无形,类似无物,却是鱼的凭依,给鱼以自由的生长;文字虽然无力,甚至无用,却是苏北的生命乐土,虽“千愁百结”,却荡气回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