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下册),【美】艾丽斯・施罗德著,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定价:78.00元
沃伦・巴菲特有两句话引用率很高,一句是“
艾丽斯・施罗德把她用了5年时间,和巴菲特面谈2000个小时,采访巴菲特身边近250位朋友、家人和同事,翻阅了巴菲特从未披露的无数私人信件和档案后的成果写成《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一书,请注意,她用的不是“贪婪和恐惧”,也不是“退潮和裸泳”,而是“滚雪球”一说,典故出自巴菲特的一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在施罗德看来,作为隐喻的“滚雪球”或许能最佳地还原和描述巴菲特。“人们把他分割成细小的角色切片:投资人、公司经理等等。我也曾认为这个人是用一种统一的方式看待一切事情,可以说是一整套的理念。”施罗德其实想挖掘的是究竟是这个男人生活中的什么事件造就了他现在这一套思维体系?毫无疑问,随着资料的阅读、对话的深入,巴菲特的故事越来越吸引施罗德。当她把对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处世哲学和复杂人格的所有理解写出来,这便是《滚雪球》的全部。
在《滚雪球》之前,巴菲特从未让人写过他的生平,虽然媒体经常追踪这位全球首富、“奥马哈的奇迹”,但是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始终三缄其口,所以从名人的标准来看,巴菲特的真实生活其实相当“私人”――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市面上很多谈论巴菲特的书都是捕风捉影、主观臆断的产物。现在,巴菲特终于决定把自己的故事公诸于世,授权施罗德来完成这个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任务。因此,《滚雪球》较之以往巴菲特传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经得了巴菲特本人的确认,除非巴菲特意犹未尽、亲自上阵,否则《滚雪球》就是当之无愧的巴菲特第一本官方传记。
当然,对施罗德来说,这也是她的第一本书。早在潘恩韦伯任保险业分析师时(后担任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施罗德就因撰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研究报告而与巴菲特相识,巴菲特十分欣赏她的商业洞察力和把握主题的能力,说她写的金融文章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是因为这样的赏识和信任,巴菲特才放心让施罗德来为自己立传。“她对我的离奇个人故事有着深刻见解就如她对于当今金融危机课题的精准预期有着深刻见解一样。”巴菲特对施罗德的赞赏不无道理,在随处可见的描写巴菲特传奇的书中,作者们都言之凿凿、煞有介事地告诉人们巴菲特的“成功之道”、“投资诀窍”,可惜到现在巴菲特只有一个,事实上,如果仅靠几本书就能让人成为一个战无不胜、无往不利的投资者,那么巴菲特也就不再神奇,因为人人都可以是巴菲特。巴菲特是一道无解题、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成功,《滚雪球》的可贵之处就是施罗德没有在书中自以为是地附会出一个答案、几个理念、若干个原则,她诚实且客观地记录着巴菲特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巴菲特。
《滚雪球》从巴菲特在太阳城做的一次演讲开始,然后像大多数传记一样循规蹈矩地从巴菲特的童年讲起,讲述他小时候便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特别是对于投资的敏锐嗅觉和无限热情。在巴菲特上幼儿园的时候,他的爱好和兴趣都围绕着数字打转。6岁那年巴菲特第一次挣钱,他向邻居销售口香糖,挣得5美分。他那时就表现出对顾客毫不让步的态度,一包5片一起卖,邻居麦考布里夫人说她只想花一美分要一片,巴菲特拒绝了。上小学后,巴菲特非常热衷于集邮和收藏钱币。他会计算字母在报纸和《圣经》里出现的频率。读五年级的时候,巴菲特最喜欢的一本书是1939年《世界年鉴》,他能记得每个城市的人口数。10岁那年,巴菲特去纽约,巴菲特告诉父亲,他想去三个地方:斯科特邮票钱币公司、莱昂纳尔火车模型公司和纽约股票交易所。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他和妹妹合伙,花了114.75美元,38.25美元买进,40美元卖出,他们赚了5美元。14岁的巴菲特填报了他的第一笔所得税――7美元。这是他做报童的收入,为了把税金降低,他把腕表和自行车作为业务支出加以扣除。这一年,他已经有了1000美元的存款。15岁时,巴菲特花1200美元买了一个40英亩的农场……种种迹象表明,巴菲特生来就不是普通人,说他天赋异禀一点不为过。同样一个童年,当大多数人都还在玩泥巴、玩警察抓小偷的时候,巴菲特就在做生意、看财报、读商业报刊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天赋让巴菲特在起跑线上就赢了别人。
除了天分之外,机遇同样重要。对巴菲特而言,他的机遇是遇到了几个很关键的人生导师,他们对巴菲特的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一位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过巴菲特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从格雷厄姆那里他学到了“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而非主人;市场每天提供购买和出售股票的机会,但价格往往都没有意义。不过偶尔它也提供低买高卖的机会。第二位是他的第一任妻子苏珊,她教会巴菲特如何跟人打交道,如何为人处世。第三位是《华盛顿邮报》的女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她教会巴菲特社交生活不只有樱桃可口可乐与巧克力碎片冰淇淋。当然,更多的笔墨还是用来讲述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巴菲特曾经分析过自己投资理论的“化学成分”:“我是15%的费舍尔加85%的格雷厄姆。”巴菲特对自己作为投资者的能力非常自信,以至于他认为,今天他手中的1美元到明天就能变成5美元。他满脑子都是交易的思维,书中提到,巴菲特觉得他的儿子应该控制在182.5磅,一旦超过这个体重,儿子就得把农场总收入的26%支付给巴菲特;如果没有超过的话,他只需要支付22%。在这笔交易上,巴菲特怎么算都是赢,要么拿到更多的钱财,要么拥有一个更苗条的儿子。这就是巴菲特,他比谁都更善于在商业上发现价值,对此,《滚雪球》花了几百页的篇幅来告诉人们巴菲特是怎样取得财富,如何成就财富人生的。
施罗德说:“评估一笔投资的内在价值,控制其风险,通过运用安全边际,集中注意力处于能力范围的界线之内,使这笔投资能够利滚利。这些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做起来却很难。”她还说:“巴菲特说他的成功是基于一些简单的投资理念和每天满怀热情地工作,不过,如果事情只是如此的话,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复制呢?”这就是问题了。事实是,当我们每多读一本有关巴菲特的书,我们自信成为下一个巴菲特的梦想就逼近幻灭,而不是相反。为什么终究没有人能够复制巴菲特?也许这样的问题可以形成一个悖论,因为他也从不复制别人。
在书中,巴菲特是一个时常笼罩在忧伤之下、不时一片混乱的人。他的内心不乏自卑和胆怯,而金钱是他惟一能找到的换取自信的方式。但是他很专注。施罗德评价道:“他排除了关注商业之外的东西的可能――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所以他能够专注于他热望去占有的东西。”有个段子,说巴菲特的一位女性朋友有一次碰巧在凯瑟琳・格雷厄姆家的客房停留。这位朋友震惊地打电话对巴菲特说,卫生间里有一幅毕加索的真迹,他回答说,他在那套客房里住过很多年,但从没有注意到那幅画。他注意到的是卫生间里有免费的洗发水。这就是巴菲特。巴菲特的财商与生俱来、难以逾越,继罗杰・洛温斯坦的《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之后,《滚雪球》的出版再次证明:巴菲特是学不来的,他的成功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