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儿童审美与插图艺术的新视角

2009-02-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黄宝忠 我有话说

《儿童读物插图艺术》,李全华李莉朱良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48.00元

在儿童读物中,那些增加文字的视觉感和作品艺术氛围的插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本童

书最先抓住小读者的往往是这些引人入胜的“画儿”。

1658年,捷克教育家扬・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编写的《世界图解》(Orbis Sensualium Pictus)一书在纽伦堡出版。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附有插图的儿童百科全书。从《世界图解》出版至今已经300多年了,在这300多年中,儿童读物插图有着飞速的发展。仅就中国而言,目前,我国少儿图书年出版品种有1万多种,年总印数近6亿册,销售额40亿元。而在这些少儿图书中,大多都是有插图的。

儿童读物插图的兴旺,也促使了儿童读物插图研究的开展。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论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①侧重于史的论著。比较权威的论著有日本的崛内诚一的《绘本的世界》、英国的Richard Dalby的《The Golden Age of Children's Books Illustration》。而国内尚未有比较系统的此方面的论著。②侧重于技法的论著。如美国的《插图技巧百科》、日本视觉设计研究所的《插图创意设计手册》等都对创作技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都不是针对儿童插图的专著。③侧重于儿童图画书的论著。日本有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国内有周宪彻的《图画书创作的A.B.C》。④综合性论著。这类论著多为教材的形式,如英国的马丁・萨利斯伯瑞的《英国儿童读物插图完全教程》,国内的则有陈敏的《儿童书籍插图》。

综观这些著述,我们可以发现,将儿童审美心理特点与插图创作相结合的专业理论研究至今仍是儿童读物插图理论研究的空白点。而在我国,由于儿童读物插图起步较晚,理论研究更是相对严重滞后。

儿童读物插图艺术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艺术门类,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科学。它涉及面广泛,这就要求专业人员除了具备绘画的理论、实践知识外,还应对儿童心理学、美学、儿童文学、传播学等学科有较广泛的了解,在儿童读物插图理念构思和创作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考察儿童读物插图的特性、读者的理解能力、插图的表现形式和技法等综合因素。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儿童读物插图艺术》一书的作者在研究中提出了这样的总体思路:摆脱以往研究中专论儿童读物插图史或者专门论述儿童读物插图技巧的思路,以儿童的审美心理和接受心理为切入口,来研究儿童读物插图的特质、艺术特征和创作技巧,真正落实儿童读物插图为儿童服务的基本理念。在探讨儿童读物插图艺术时,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儿童读物插图的特质研究(包括儿童读物插图的界定、儿童读物插图的功能、儿童读物插图设计的种类、中外儿童读物插图的发展历史简述等);二是探讨儿童读物插图与其读者对象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包括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儿童理解图画的心理特点等);三是儿童读物插图的艺术特征研究;四是儿童读物插图创作艺术研究(包括儿童读物插图的表现形式研究、儿童读物插图的形式要素研究、儿童读物插图创作的过程研究、儿童读物插图创作的媒质与材料研究等)。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将儿童读物插图放置到一个跨专业的大环境中,横跨了心理学、美学、文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找到了儿童心理学、美学和艺术实践之间的最合适的交叉点,着眼于读者对象的特殊性,以儿童读物插图的读者对象――儿童为研究主线,从研究分析儿童的审美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入手,进一步探讨现代儿童读物插图的特质、艺术特征、表现形式及技法等,形成了一套兼具专业完整性和操作实用性的教学研究体系,填补了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搜集、整理、拍摄、扫描了国内外优秀儿童读物插图一万多幅,并精选了430幅用于《儿童读物插图艺术》一书,其中一些国外早期的儿童读物插图与图画书的经典作品以及十分珍贵的我国各个时期的儿童读物插图,将对今后的儿童读物插图教学与研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