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哪一门学科较之地理学更包容更综合?从自然到历史到人文;它其实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人类赖以存活其间的自然万象,以及人类文明走到今天所创造的一切。具体到《中国景色》,有崇山峻岭,大江长河,是宏观地理和各样微地貌上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各群体形形色色的生存状态,一个名叫“中国”的巨大而坚实的存在。书名看似沉静矜持,其实一触即发――当你打开书页,就会明白这一评判所言不虚:磅礴,壮丽,澎湃而来。大气势、大手笔,与其说是作者文风所致,毋宁说是来自笔端的富有张力的景色种种,属于单之蔷的,是书生意气,是爱极了的深沉和热烈。
单之蔷当属大幅度跨了学科的学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尽可归类为科学人文范畴。从作者到作品,在当代中国尚属稀缺。好在并非孤例,我们眼见以往的“科普”近年来正处在羽化过程中,走在前端的,是像《中国国家地理》这样的期刊,正在造就高品位的读者群:在常销量七、八十万册的基础上,2005年“选美中国”单期销售量居然达到百万册之巨!就这一点说来,发其先声、敢为先导者功莫大焉。而以地理为依托的书写者,则非单之蔷莫属,因而视野辽阔,知识广博:南国北疆,西陲东极,盘点表象与深层景色,美美与共;既有众所周知的,更有不时新发现的。诸多思考和议论因而独到,不乏奇思妙想、真知灼见。《中国景色》中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中国之所以中国,中华文明何以历时五千载而薪火不熄,又或者进行跨文化的比较,无不加入自然地理因素的考量,令人心悦诚服。而这类理念应当成为常识共识,是不是应当进入教科书的基础教程?
但是另一方面,就《中国景色》的编选说来,并非无懈可击。例如某期为历史上游牧民族代言的好文章,就未收入;已收入的个别篇章,未必尽如人意。由此不由得联想到,作为代言人责任重大,既要敢言,亦须慎言。若举例并稍稍展开说来,前述加入了地理因素的文化解读,看得出作者的一点迟疑,是担心被视为“环境决定论者”。其实概念毕竟概念,既可以参与讨论,大可以置之不理,尽可从历史经验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如对时下热门话题的发言,也存在着昨是今非的风险,就如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人类的知行有多少合乎大自然的心意?上天固然有好生之德,但哪一些是被允许利用和适度改变的,哪一些是禁区,不可逾越;判断孰是孰非,需要慧眼,也需要勇气。读者有理由要求引导者高人一筹,有时难免苛求;更有理由寄予厚望――期待万水千山走遍之后,既深且广的展示。因为最终说来,代言人其实是代表人类发言。
《中国景色》,单之蔷著,九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4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