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回首来时路,历程可待成追忆

2009-02-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黄旭 社长助理 邓诗霞 我有话说
福建教育出版社是全国最早成立的5家教育出版社之一,诞生于大跃进初年,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壮大。50年的风霜雪雨,给这个半百老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创社之初的十来个人发展到拥有三百多人的初具现代化出版集团雏形的研发、编辑、营销、印制、管理团队;从简陋拥挤、大不过百来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到拥有占地面
积近十亩的大院和设施完善、建筑面积64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年出书品种从建社之初的14个发展为近千个;资产总额从5万多元到4个多亿……我社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良好出版社”,名列“福建省利税300强企业”,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最高级别图书奖项及省部级书刊报奖达五百余项,数十种图书得到中央电视台和海外新闻媒体的介绍和推荐,有的还被改编成大型纪录片播出……

1958年12月,在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的王于?同志关心下,福建教育出版社创办。“为了本省教育事业的继续发展和质量提高,为了培养新中国一代青少年和儿童,需要建立一个为教育服务的专业出版社……让它与培养师资的教育学院合成促使中小学教育腾飞的双翼。”王厅长的这段话阐明了教育厅创办我社的初衷。因此,我社甫开办,在老一辈社领导等人的领导下,确立了“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办社方针,以出版省编教材、教参和课外读物为主要方向。当时编辑出版的高考复习资料,为福建连续三年夺得全国高考红旗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出版物还有《教育学讲义》、《家庭教育琐谈》、《成语新编》等。同时承办教育厅机关刊物《福建教育》,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帮助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办社头十年,共出书508种,总印数2263万册。“文革”期间,福建教育出版社被迫停办,人员全部下放。

1978年,我社经国家新闻出版局批准复办。复办初期,百废待兴,创业艰难。但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刘济民、龚玉书等第二代领导人带领闽教人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团结协作,锐意革新,经过几年艰苦奋斗,盖起了办公大楼和宿舍,办起了印刷厂和读者服务部,书刊合一、编印发供齐全。在较好地完成省编教材教辅编辑出版任务的同时,还出版了《福建史稿》、《尝试教学法》、《高等教育学》等一批深受读者欢迎的好书。《福建教育》杂志贯彻群众办刊路线,逐渐形成“实新博活”的鲜明特色,期发行数最高时达29.83万份。同时,还创办了《小学生周报》。从复办到1986年的8年间,共出书1002种,总印数11927万册,利润总额从负的0.8万元增长到1042万元。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是我社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闽教人也乘风鼓翼,迎头直追,发展速度几乎是每年上一个台阶。1987年,时任社长陈建才敏锐地认识到,出版社要有大的发展,必须在体制和机制上有所突破。他向上级提出实行目标责任制,企业化管理。我社从此迈开了从单纯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的步伐,由国家拨款转为自负盈亏,上缴税利。由于抓住有利时机,我们迅速壮大了自己。中小学教材建设、教辅用书和学生课外读物得到空前的发展。《小学思想品德》、《小学美术》、《初中音乐》、《初中体育与健康》等数十套教材以及“小学图书角丛书”、“当代中学生丛书”等课外读物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莘莘学子。我们首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当代中学生》丛书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国家领导人叶飞、方毅、钱伟长和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我们启动了由中国教育学研究会组织的《教育学》丛书,十多年来不断重版,成为高等院校、教师培训的必备用书;启动了吴阶平、季羡林任总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出版工程,由于光远等28名各领域最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院士组成顾问委员会,路永祥、汝信等上百名两院院士和相关学科的顶级专家、学者任学科编委;我们还以2280万元人民币收购福州化纤厂,成为全国出版系统跨行业收购国企的第一家。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头6年,共出书2245种,总印数24682万册,实现税利2604万元,上缴税费1586万元。到90年代末,我社图书年利润五千多万。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减负”、“一费制”政策、国家教材招标、教材教辅选用权下放、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教材教辅调整政策的出台以及出版专业分工打破、局部书号管理失范等,教育出版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成本大,利润低,竞争空前激烈。2003年,由于机构调整,《福建教育》和《小学生周报》从我社剥离,使我社失去了一个长期形成的、与基层教育系统产生良好互动的平台。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出版战略。2005年我们全社编辑在雁荡山召开为期三天的中期选题论证会,提出了“立足教育,服务社会,开智启蒙,惠泽生命”的人文理念,确定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思路(即以基础教育教材为重点,各类学生读物、教师用书和适合市场需要的文化学术图书为两翼),紧密配合课程改革新形势,迅速成长为“新课程”师生用书领域的重要出版力量。十多种图书入选“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推荐使用资源”,数百种图书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在基础教育教材教辅出版方面,我们保持了以往的强势,《小学英语》、《初中语文》等新课标教材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查。大型初高中教辅《名校学案系列》也在市场竞争中呈现良好态势。在教育理论和学生读物出版方面,我们策划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一定经济效益的精品图书,如《20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明日教育论坛》、《教师教育课程系列》、《不做教书匠》等。少儿类图书也初露头角,《新童谣系列》、《奥运小子系列丛书》等市场反响都不错。

传承文化,铸就精品是闽教人对学术文化执著的追求。即使在没有盈利的形势下,我们仍然没有忘记出版人身上所应担当的文化积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社会责任。多年来,我们为学术文化的积累与传播克尽厥职。如《王亚南文集》、《钱伟长论文集》、“福建近代名人传记丛书”、《图说中国海军史》、《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莫理循研究系列”、《国士无双伍连德》、“传统音乐学丛书”、《问道》、《中国乡村问题研究》、“鲁迅作品及其研究系列”,以及开全国学术大百科之先河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等。我社在全国出版界和学术界享有“鲁迅作品出版重镇”的美誉;“莫理循书系”选题的深度开发,得到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重视,受到中央电视媒体的关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同时,作为福建的一家地方专业出版社,我们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也尽了绵薄之力,如出版了《闽台缘与闽南风》、《图文台湾》、《故园沧桑・人文八闽》、《跨越海峡》、《闽台地方史研究》、《福建思想文化史丛书》、《福建民间美术画册》等一系列高品位的经典力作。经过不懈努力和坚持,我社的社科图书基本形成了鲁迅系列、民国时期历史文献系列和闽台文化等三大板块,并在此基础上纵深开掘、不断延伸,形成阵势,特色定位渐趋明朗。

历程可待成追忆,回眸经验尤可佳。回望来时路,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拥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是我社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我社本部现有在职员工10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6名(编审6名,副编审10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18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41名),加上下属企业人员,共350多人。有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有5人入选我省首批新闻出版行业高层次人才,多人被授予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我社历来就有师徒制传帮带传统,近年来更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机制,先后派几十名员工参加各种业务培训,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我社举办讲座,以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翻开闽教社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串串熟悉的名字:魏坤生、施珍贵、廖焕基、金成昌、郑镇、谢聿栋、郑宣陶、李天奇、何强……都是从闽教社走出去的员工。而今,他们中有厅级、处级领导干部,有大学者、出版人和报刊主编,有的已然功成身退,在闽教社工作、学习的经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打开尘封的记忆,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本本闪光的书名:潘懋元《高等教育史》是新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叶立群“教育学丛书”是国内第一套由全国教育学最高研究机构组织编写的各级各类教育理论著作,束景南《朱子大传》是中国第一部全面总结朱熹生平思想的专著,陈祯寿《图说中国海军史》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海军史料,邱学华《尝试教学法》是中国第一部尝试教育理论专著……这些,只是闽教人慧眼识中的无数个“第一”中的一小部分。一篇文章、一本书的鼓舞,能够成就一个人的新天地。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福建有多少特级教师,就多少与福建教育出版社有些关系。

如果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我社发展壮大的关键,那么,立足教育,服务教育,则是我社安身立命的根本。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教育出版社伴随着福建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脚步在前进。13700余种图书是福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全省教育工作者创新成果的忠实记录。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我们不辱使命,把握正确的出版方向,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社的教育理论书籍,根据开卷信息技术公司调查,市场占有率已跃居全国十名以内。我省通过教育部审查的基础教育课标教材只有我社的《小学英语》和《初中语文》,其中,《小学英语》市场使用率约占60%。国家课程地方管理的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我省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我们的教辅读物,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也树立起富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2007年,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对全省7家出版教辅的出版社进行专项质量检查,我社教辅图书合格率为100%。我们的学生课外读物多次被评为全国同行业优秀畅销书,并名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优秀读物。

开拓进取,改革创新是闽教社永葆活力的源泉。半个世纪以来,我社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壮大。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内部建设,也在寻求新的增值空间方面做了探索和努力。一是根据市场变化,整合内部机构,成立市场营销部。我们将出版科、纸供科和宣传发行科合并成立市场营销部,局部实行扁平化管理,加强图书宣传和营销工作,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着眼可持续发展,探讨新型的运作模式,组建北京“八本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利用北京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探索我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运作模式,为我社的壮大发展作战略性的布局和准备。三是优化重组出版资源,设立了数字出版部,寻求新的增值空间。以我社的资源优势、内容优势和策划优势为核心,以我社控股的教育发展集团公司为投资主体,以我社下属的多媒体公司为技术支持商和运营商,介入数字出版领域。四是筹办社办期刊《开放潮・福建教师》,搭建起书刊互动平台,拓展图书出版的效益优势。

放眼世界,合作共赢是我社可持续发展的纽带和桥梁。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社就开展对外版权贸易,将《改造大地的奇迹》一书的海外版权转让给香港商务印书馆,1993年后又分别与台湾三丰出版社、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银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签订了《童话精品屋》、《朱子大传》、《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等上百种图书的版本使用与转让合同。近年来,我社与台湾大典评议国际文化出版集团签订了协作出版《孩子们的神怪故事选》丛书合同以及后续的出版合作协议,并与台湾高宝书版集团签订了转让《陆克文传》一书的中文繁体字版协议。据统计,我社与港台和海外数十家出版机构共成功达成版权贸易图书200多项。

关爱大众,回馈社会是闽教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我社企业精神的重要内涵。闽教人素有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我社员工就从每人每月的28斤粮食中节省5斤捐给灾区人民,在5・12汶川地震中,仅离休社长龚玉书一人就捐了1.9万元。同时,我们还向彭州地区捐献100万码洋的图书。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社用于社会捐赠的资金和图书合计达1300多万元,员工个人捐款合计达20余万。

眼下新闻出版业正面临空前挑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宏扬由几代人所共同打造出来的闽教精神,那就是: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忠诚教育,辛勤耕耘的敬业精神;拒绝平庸,弘扬学术的坚持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团队精神;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人文精神。不追名,不逐利,不跟风,踏踏实实地服务师生,全心全意地扶助教育。我们将沿着这些不变的精神品质继续创造教育出版新辉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