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中国的管理者胜任素质体系

2009-03-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维迎 我有话说
  《我国管理者职业化胜任素质研究》,赵曙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39.00元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

负有贡献性的责任,并能实质性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其达成的效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虽然,智力、想象力和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当今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已经从“顺从型”转向“开发型”,企业组织期望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擅长于定位、开发并融合组织内部员工的才能,使得人力资源的投入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以取得竞争优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已经转向一种全新的视角,需要迥异于以往的那种“规避风险”的心理定势。

经过创业期进入高速、优化发展期的中国企业,在管理方面都面临一些困境。譬如,组织高层对员工胜任素质的期望只是一厢情愿;组织在拓展新的项目之后往往发现无人可用;人才准备度欠缺成为不少高速增长型组织的瓶颈;组织建立的胜任素质模型通常无法应用到岗位晋升、工资晋级等实质问题上;组织内部员工能力的提升与激励体系并不相辅相成等等。很明显,快速的市场变革和社会挑战,使企业组织需要“真正的管理者”。那么何谓真正的管理者?管理者的胜任能力如何测定?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组织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组织希望员工如何做事?组织希望员工具有什么样的贡献?企业需要的“对症之药”在于:组织需要明确员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胜任素质,即知识、技能和心智模式的体现;如何将组织对胜任素质的期望有效地传递给员工;如何通过员工胜任素质的体现衡量他们的贡献。因此,以员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管理理念,将牵引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而推动组织的整体成长与发展,成为企业的战略选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自中国企业现阶段的实践需要直接推动了企业管理者胜任素质理论研究的产生与发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333工程”的资助下,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教授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以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科研的丰硕经验为基础,广泛借鉴国外胜任素质领域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研究,整合诸家之长,通过为期三年的理论剖析、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集理论、实证和实践为一体,构建了符合中国现阶段企业特征并对症于当前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的管理者胜任素质研究体系。这些成果荟萃成《我国管理者职业化胜任素质研究》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管理者胜任素质的概念表述做出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对胜任素质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更加详尽的分析,系统地构建了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管理者胜任素质模型,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访谈将一系列行为、理念与思想用文字形式做出了详尽的阐述,实为一本集继承型理论研究、探索型实证分析以及应用型管理实践于一身的优秀著作。该著作的整体理论体系,与德鲁克的核心管理思想一脉相承:组织需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到员工的能力增长上,这不但符合组织的需要,也符合人性的要求。长期以来,企业所孜孜以求的,是一个更加强大、更加灵活、更加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组织,以及组织中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其中,人的能力、行为、贡献以及员工的内在需求则是重中之重。只有把管理企业的“人”研究透,制定对应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管理者胜任素质体系的著作,本书把理论分析、实例剖析以及实践应用进行了有机结合,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全书分为三篇:理论篇、实证篇和应用篇,共有十三章,每一篇的内容都各具特色和侧重点。第一篇为“理论篇”,包括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管理者职业化、管理者胜任素质、管理者职业道德以及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流程。在理论篇中,那些早期的管理大师和研究者们的经典理论,诸如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管理胜任特征运动”、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的“管理者的职责”、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的“胜任力”的概念及理查德・博亚兹(Richard Boyatzis)、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和莱尔・斯潘塞(LyleSpencer)与赛娜・斯潘塞(SigneSpencer)在胜任力模型和研究发展上的卓越贡献,都为该书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的第四章,通过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的介绍,顺理成章地过渡到第二篇“实证篇”的分析之中。第二篇“实证篇”包括第五章到第九章,以第一篇的理论研究和胜任素质模型为基础,本篇根据自行编制的胜任素质测评量表,以企业管理者为研究对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地调研,并且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不同管理层级、不同管理职能、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管理者在胜任素质上的差异性,及其对个人与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实证分析的结果充分地揭示了,中国现阶段企业管理者胜任素质的整体现状以及各个能力维度上的具体表现。实证分析的结论将对各类组织的管理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三篇包括第十章到第十三章,探讨了职业化及胜任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上的应用,以及人力资源胜任素质的研究在中国医院和高校等非盈利性组织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将研究视角推向国际化的管理者,进一步指出胜任素质研究与经济全球化的一致性。本篇内容为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业化发展、医院及高校管理者的胜任素质研究以及国际管理者的发展方向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战国时的军事家孙膑曾说过:“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可见,人的管理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就已经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了。在胜任素质的理念方面,先秦诸子之中,荀子从知、言和行的能力上,也对中国古代管理人员的梯次能力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是最重视人才能力素质分析的先哲。从古至今,胜任素质的研究一直备受各领域人士的关注。胜任素质管理体系与员工的职业化管理之间也存在着紧密联系,职业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以胜任素质的核心体系为主要标准和依据的。赵曙明教授编著的《我国管理者职业化胜任素质研究》一书,为当前管理者职业化和胜任素质的研究提供了规范的体系设计标准、适应性及可操作性较强的测评指标体系、详尽的层级、职能及行业间的比较分析以及针对企业胜任素质管理体系及激励体系的对策建议。该书对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能力与个人能力的协同增长,无疑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