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市出版企业问国家“要”政策

2009-04-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上市的出版公司拿到的钱到底去干什么?融资是为了投出去,但我们现在整个的出版市场不是市场化的,所以没法去投。光让企业上市,但是拿着钱买不到东西,能买到的都是非出版业的,这就有问题了。

上市,还是不上市,对诸多出版企业而言,这是一个两难选择题。企业有没有

可能永远是向上增长的?出版业微薄的单品种图书效益、狭小的产业盘子,能否满足资本市场无休止的对规模和利润大幅增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上市意味着获得资本话语权,意味着作为公众公司、将获得比非上市公司更多的机会。所以,从去年开始,部分出版企业放缓上市脚步,一是因为2008年年末,股指暴跌6成,低迷的资本市场无法达到募资目的,二是因为股民对股市信心不足,所以主管部门也暂时不大规模地批准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它们在观望,寻找出版企业上市之后的最佳发展路径。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近日,安徽出版集团暨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在合肥举办的“2009第三届出版发行春茗恳谈会”吸引了业界人士的集体关注,作为时代出版传媒公司成立并上市后的第一届春茗恳谈会,将会透露什么信息呢?可以看到的是,与前两届主要邀请发行集团和书城老总不同,此次恳谈会应邀出席的有全国各大新华书店集团老总、批销中心、书城负责人、知名网络书店、文化公司和知名作者等共180余人。此次恳谈会上,除集中表彰了10位“突出贡献作者”、10家“2008年度最佳合作伙伴”(书城)、10家“2008年度最佳销售柜组”外,“百书百店”重点营销计划仍在持续进行,同时,时代出版密集地与各大书城签订了《营销合作框架协议》;与发行集团采购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时代出版现在的高明之处,实际上就是在购买资源。”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哈九如表示。去年经济危机之后,整个股票市场低迷,但是传媒股里边,时代出版依然坚挺,在哈九如看来,这是因为时代出版会讲故事:“安徽有故事,而且不断在讲,这个很了不得,因为资本市场是要听故事的,因为要买未来。”

让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哈九如将购买资源称为“高明之举”呢?事实上,上市公司充当的是战略投资者的角色,其主要功能应该是融投资功能。

对此,哈九如有了无奈的回复:“我们两家属于借壳上市,面临的问题是上市公司今后怎么运作的问题。我们拿到的钱到底去干什么?融资是为了投出去,但我们现在整个的出版市场不是市场化的,所以你没法去投。光让企业上市,一批批都上去了,但是拿着钱买不到东西,能买到的都是非出版业的,这就有问题了。”

在哈九如看来,出版企业即使股份化了之后,在现行管理制度下,产业的重组和兼并也是不可能的。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产业原来都是分割的,管干部、管资产、管人事,都是属地管理,这个问题不是企业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而产业的生产要素要是不流动,这个产业的发展是很缓慢的,要通过流动,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产生最大效益。所以,哈九如认为,文化体制改革下一轮的攻坚处就在于,“整个出版要素怎样可以全国性流动”。

就此,安徽出版集团总裁、时代出版传媒董事长王亚非也感同身受:“在下一步合作共赢的机会中,国家政策和具体操作措施在改制单位来说还有很多不明朗的地方,虽然都是在向前推进,但还是有个过程。”

现在,政府在积极推动相关出版产业上市,但是,一位出版人提出,现在政府相关部门最需要研究的是,上市后的出版公司如何利用上市的平台,整合资源实现发展。“确实,我们现在很多资源,有区域性的问题、行业性的问题,不是上市公司本身可以整合的,不像工业企业,都是企业,改制过了,而且资产很清楚,同时管理者都认识到,只要拥有,不要所有――所谓拥有,就是拥有这个资源,运作这个资源,不一定要所有这个资源。所以利用外资,也无非是大循环,大交流。所以,怎么打破产业封闭的情况,把文化产业的资本运营运作起来,是目前最为关键的。”王亚非说。

可见,上市不是目的,融资之后钱往哪里投,这个问题比较重要。其实,行业内对已经上市的几家出版公司也有非议。比如,上海新华传媒,增发之后,其主营业务已经不再是发行,而是平面媒体的广告经营业务了;再如安徽出版集团,行业内有议论称,安徽出版集团低成本运作了很多项目,在资金运营上是成功了,但主业是否也成功了呢?

哈九如承认,“我们新华传媒的业务已经开始多元化”,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增发的过程中,图书一般利润很低,当时考虑到图书的传统、常规增长已经不足以满足上市公司要求,所以把平面媒体广告业务纳入”。所以,在哈九如看来,没有多元化资金的支撑,搞专业化在短期内压力很大,反过来,没有专业化,整个产业就面临很大的挑战。同时,出版业的上市公司都是按照传媒股的价值在评估的,如果搞其他的,评估价值一下就下来了。“只有用比较强势的多元化经营来保持专业化经营的顺利推进”,这是哈九如的良策。

相比而言,安徽就分得比较清楚,出版集团就做资本运作,成为孵化器,时代出版做主业,但时代出版同样面临着规模和利润每年递增的要求。就此,王亚非认为,首先,时代出版图书板块的差异化竞争还不明显,在单品种效益提升方面,时代出版大有可为;其次,做书的商业化思维还是少了些,出版应该是“一次投入,不断产出”,要把“原创向各个出版载体嫁接”。同时,他要反问的是,“出版企业上市仅仅是为了做大出版吗?”“比如汽车行业上市,可能汽车行业不赚钱,但是钢铁行业赚钱。上市公司是内容产业,可以创造无限价值的东西,传媒是载体,不一定都是内容。”他强调的是,“出版正是最好的时候,整合有很大空间”。

无论如何,扎实的主业是出版上市公司赖以发展的基础。北京日知图书公司总经理李军将图书产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长尾,二是“樱桃”,三是“樱桃”下的“蛋糕”。长尾自不必多言,他所指的“樱桃”,是由最畅销的两三百个品种构成的畅销书群落,“这个级别的产品大家是最关注的,但更大的一个结构,是樱桃下的蛋糕,即在产品结构中大概占几千种的常销书,一直在反复销售,支撑起了整个出版市场”。在李军看来,安徽出版集团的“蛋糕”做得不够扎实,“有时候我们会说,这本书卖了100万,那本书卖了200万,但是一个庞大的出版集团的营业收入,绝不是这么来的,因为你只做了‘樱桃’。我觉得安徽出版集团应该扎实做常销书,这是占有大多数读者的常规销售。”

在笔者看来,“蛋糕”指的是拥有社会美誉度、社会影响力和资源聚合能力的产品集群,譬如辞典之于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之于广西师大社等。现在看来,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虽然通过上市广泛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有了可以吸引合作的资本,但是,集团一向以来对资产规模的强调,对文化品牌的轻视,未免失却了文化企业应有的厚重感和文化感染力,不能吸引最优秀的作者,和由这些作者带来的示范效应和品牌效应,没有知识界和评论界的话语关注和舆论引导,其社会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也无从谈起。

“安徽出版集团好像赚了很多钱,但没出什么好书。”这是一位出版人对安徽出版集团的评价。或者,这也许就是安徽出版(时代出版)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