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繁荣工人文学创作至少有三点可做:一是鼓励基层的工人作者,写工厂,写生活,写家庭。这些作者有生活基础,即使文笔粗糙些,但经编辑稍加润色,原汁原味的东西,还是很有可读性的。也就是说,从工人作者中发掘培养文学创作人才,逐步扩大,形成队伍。二、邀请以写工业题材见长的中青年作家、老作家重新拿起笔来,写自己,写昨天,写今天。让这些有经验的作家们和工人作家形成专业写作和业余写作相结合的工人文学创作力量。其实,笔者觉得,工人文学在今天还是蛮有写头的。经济的腾飞,沸腾的生活,难忘的昨天,苦涩的爱情……等等,等等。而单就工人下岗后重新再就业,笔者就觉得可以写一大箩筐的。你看,现在,从家政服务到外企私企,从媒体广告到摆地摊个体户,从餐饮娱乐到民营企业大老板,这些如今活跃在当下社会各个领域里的身影,不就是我们那些过去工厂的劳模先进,不就是那些昔日车间的普通工人么?这些下岗不坠志、另辟新天地的工人,在今天打拼、创业中所遭遇到的酸甜苦辣,难道不应当得到作家们的表现和歌颂吗?三、要积极创办工人文学杂志。工人作家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却找不到地方发表,这就是今天文坛现实。我常想,当年发表在《天津文艺》上的著名作家蒋子龙的代表力作《乔厂长上任记》,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轰动效应,也给当时的工人写作注入了新鲜活力。但如今在国内还找得到当年的这种有眼光的期刊吗?倒是有的地方工会组织主办的期刊,非常关注工人文学创作。去年我在湖南省娄底市总工会主办的双月刊《脊梁[工人文学副刊]》上,发表了此前国内数家文学期刊均不感冒的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现状的一篇小说。我想,如果全国有三十到五十家类似《脊梁》这样“工人写,写工人”的杂志,那么,工人文学肯定就会得到迅速、蓬勃地发展。工人文学的再度崛起,也就不会再是奢望。这话翻过来说就是,发表园地的稀缺,这也是造成今天工业题材作品不景气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