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另类”的教科书――《生物技术入门》

2009-04-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小汀 我有话说

莱因哈德・伦内贝格(Reinhard Renneberg)教

授,就是一位把最初的惊喜和快乐转变为对科学的热忱与信念、并将其不断传递给他人的学者。伦内贝格出生于前东德的一个教师家庭,他在孩童时期便对各种解释世界奇妙现象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德国进行过一段生物检测领域的研究后,他来到中国,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指导研发心肌梗塞、中风、细菌与病毒感染的检测技术。伦内贝格曾针对普通读者和少年儿童创作过生物技术类的科普读物,也担任过主流报纸的专栏作者,他的笔触轻松、幽默,极具感染力。进行科学讲座时,伦内贝格发现学生们对啤酒酿造、酶清洁剂、“金米”之类的概念知之甚少,推荐很多扩展阅读的书目也收效甚微,便萌生了一个编写教材的构想。涉猎甚广的伦内贝格凭着对科学的理解和激情,打造出了一本有些“另类”的教科书――《生物技术入门》,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可以把它当成一本科普读物。

现代生物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支撑现代生物技术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是由达尔文、巴斯德、孟德尔、埃米尔・费歇尔、埃尔文・查戈夫、沃森和克里克等几代科学家,经历几百年的研究逐渐积累形成的。伦内贝格在《生物技术入门》的章节架构上没有拘泥于普通教科书的框架,而是更多地考虑了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用“主题讲座”的形式构成互相关联的十章。每个“讲座”以生物技术某一分支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为主线,一方面追溯人类早期对传统生物技术的自发运用,另一方面也将生物技术投射到工农业生产、医疗健康、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中,所以读者时常会发现自己熟悉的话题。像“生物工艺与美食”这个主题,就从公元前8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酿造啤酒起笔,介绍了发酵原理和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围绕发酵工程这条主线,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和轶事趣闻也一一呈现: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可怜的小动物”、巴斯德和李比希对发酵本质的激烈争论,一个个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滋养人类文明的酒文化、面包和奶酪的制作方法、产自亚洲的种种美味,让人看得都那么津津有味。

更难得的是,伦内贝格还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审视科学,使得这本书秉承了科普读物一贯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怀,从历史、文学、艺术,到经济、政治、军事,引领读者自由穿梭于人类文明的各个时期和领域。在众多撰稿人中,既有各个领域的学界精英,亦不乏像贾德・戴蒙(JaredDiamond)这样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著名科普作家,书中两次摘选其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的内容,阐述了农牧业和食物储藏、致命微生物对人类社会变迁产生的深远影响。至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遇到的问题,编著者也展开了坦诚而又深入的讨论,譬如新技术的知识产权、转基因产品的推广与管理、克隆技术的伦理质疑、医药工业的巨头垄断。

除了畅达风趣的文字、广博的知识底蕴、天马行空的联想能力,书中的千余幅插图也引人入胜――分子结构图、荧光图、描线图、美术作品、老照片、电影海报,甚至还有漫画,无怪乎中文译者用“史实般的图片”来形容。所以,原著虽然篇幅不小,却并不枯燥繁冗,而是充分融合了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洋溢着乐观的人文精神,令人初看惊喜、细读愉悦、掩卷颇感获益良多。因破译胰岛素结构和发明DNA测序方法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看到这本书时“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而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艺术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药学院教授汤姆・拉波波特(Tom Rapoport)更是赞许道:伦内贝格的这本书传递着对科学的热情与信念,这些也许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

《生物技术入门》(德语)出版后,很快就被翻译成了英语和西班牙语。科学出版社科爱传播中心从Elsevier出版集团引进了这本书,并由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杨毅教授担纲翻译成中文。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编译者又根据章节将其拆分成一套十册的丛书――《生物技术入门系列》。《生物技术入门》包含的信息量极大,适合生物专业的学生、教学和研究人员作为教科书或者参考书,拆分后的系列丛书每册跨度较小,更适合对生物技术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