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冯亚光:历史永志不忘

2009-04-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韩晓东 我有话说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21800余人渡黄河,组成西路军,经河西走廊向新疆方向前进。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孤军奋战四个月,歼敌二万余人,终因兵力悬殊寡不敌众,于次年3月兵败。两万余人逾半数战死或被俘遭残忍杀害,史称“红军战史上最惨烈的失败”。河西走廊千里路上,处处忠骨,座座丰碑,风沙漫卷之处,仍似有不
屈战歌隐隐响起。

由于历史原因,西路军军史的真相曾一度被模糊和淹埋起来,历史变得不为大多数人了解。4月25日,西路军全景式军史三部曲《西路军・生死档案》、《西路军・河西浴血》、《西路军・天山风云》在济南书博会上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作者冯亚光现场质朴的发言,打动了许多驻足的读者。

“我上高中时读了西路军老战士程世才的《悲壮的历程》、李天焕的《气壮山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亚光1947年出生于陕北延川,1966年正当他全力备战高考之时,却忽然和同学们接到了停课通知,随后就是高考无限延期的消息。高考梦破后两年,冯亚光参军,后随部队在张掖、武威等地驻扎多年。在此期间经常听到有关西路军的故事。武威东关的居民曾指着路旁参天的白杨对他说,那是当年被俘红军将士栽种的。武威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折断这些白杨的树枝,可以看见横断面上有一颗五角星。“我常常在林荫道上散步,但没有勇气拣起一根树枝试一试真实性,怕失去这个美丽的传说。”

几年中,部队换了好几个地方,但是只要有出差回兰州的机会,冯亚光都要从母校兰州大学附中图书馆借十几本书带走,那时的他开始了文学和诗歌创作。随后转业到兰州市一毛厂当工人的几年中,冯亚光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并因此被调进甘肃省文化厅文艺创作研究室。恢复高考后,冯亚光终于如愿以偿迈进兰大中文系,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甘肃日报社任记者,借着采访机会,三番五次出入河西走廊,到过虎豹口、吴家川、一条山、大拉排、干柴洼、古浪、武威、永昌、山丹、高台、临泽、安西,到过西路军兵败祁连的入山处梨园口,西路军余部左支队出山的公岔山口等,完成了从西路军渡河的虎豹口到最后一仗的安西等全部主要战场的考察,对西路军被俘将士的主要监押地西宁、张掖、武威、永登、兰州也做过考察。要将西路军那段悲壮历史还原的念头,自此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考证的过程是充满痛苦的,及至动笔,也沉重无比。当年西路军将士慷慨赴死、惨烈就义的悲壮场景一幕一幕在眼前还原,无法不让人肠断。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因负重伤在深山中“坚壁”被俘,在青海西宁被用炮轰死!妇女先锋团政委吴富莲被俘后,视死如归,绝食斗争,最后吞针而死……冯亚光一遍又一遍想起武威的白杨,想起那个美丽的传说,一位当年流落武威的红军女战士的孙子对他说:“这是真的!”

用了两年多时间,冯亚光写出了《西路军喋血河西》,1989年连载于《阳关》杂志,12万字,4年后又扩充了一些内容交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河西走廊的弯弯堑壕和迷茫硝烟渐渐模糊了,可思绪的长楫却仍然拨动心的波澜”,“我把最深沉的苦涩咽进肚里,又用了两年多时间写了《西路军生死档案》,写下了西路军将士冷寂而又辉煌的生命篇章”。

两书出版后,就像要偿不得不还的心债一样,冯亚光继续收集材料,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改,准备写作《西路军奋斗新疆》。他两次进疆,第一次考察了西路军左支队的进疆路线,星星峡、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第二次到了南疆焉耆、库车、阿克苏、巴楚、喀什等地。“开拓者以人类的坎坷为道路,我以笨拙但真诚的笔触,趑趄地追随前行者至真至纯的脚步。”几经修改,三部曲西路军军史终于完成。后又历时8年,三部曲终于得以出版。“我希望通过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通过有根有据的原始资料,展现西路军由虎豹口渡河到祁连山失败的全过程,使更多的人了解、反思、永志不忘这段历史。”

2008年9月,冯亚光陪周友人又一次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会宁,踏上了西路军西征的河西走廊,一直到西路军余部左支队进疆的星星峡。“在武威,我想亲眼见一见这些红五星,但道旁数里长的参天白杨早已荡然无存。因虫害肆虐,白杨被蛀空,被全部砍伐掉了。这几乎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有幸的是,临泽西路军烈士公墓墓冢长着一棵白杨,白杨枝条的横断面上赫然有红五星。“我原以为红五星只是大致相似,没有想到枝条中心的红五星极工整、极标准,和红军将士帽子上的红五星一模一样!”而其他地方的白杨树条横断面都没有这样的红五星,“这真让人称奇,生出无限感慨。”

有关西路军军史的研究仍会继续下去,那段悲壮宏阔的历史亦将进一步被还原。英灵虽逝,浩气长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